穡�案�久揮蟹⑸��451' 這樣的侵略。”
但是到第二天'3月15日' 在這樣的侵略已經發生以後,首相就又利用斯洛伐克宣告“獨立”來作為不履行諾言的藉口了。他解釋說:“這一宣告已使我國承諾擔保其國界的國家,因為內部分裂而歸於結束。英王政府因此認為自己已不再受到這項義務的任何約束。”
希特勒的戰略因此取得了盡善盡美的結果,他給了張伯倫一個下臺階的機會,而張伯倫也果然接受了。
有趣的是,首相甚至不願指責希特勒食言悔約。他說,“我經常聽到有人在傳播關於背信棄義的指責,這些話在我看來似乎並沒有充分的根據,因此我今天並不願意支援任何這類性質的指責”。他對元首連一個字的非難都沒有,甚至對他對待哈查的做法,對3 月15日這一天清早顯然在德國總理府設下的那一套卑鄙的騙局——即使當時還不能知道細節——也一個字的非難都沒有。
因此,就無怪乎那一天英國人提出的抗議——如果可以稱做抗議的話——會那樣不痛不癢,也無怪乎德國人對它以及英法兩國以後的意見採取那樣自大、那樣藐視的態度了。
英王政府無意不必要地干涉其他政府可能對之有更直接的關係的事情……不過,它深為關切一切在歐洲恢復信任與緩和緊張的努力能獲得成功,這一點德國政府想必也能理解。它對任何能在中歐挫傷這種普遍信任的行動都感到遺憾……這份照會是作為哈利法克斯勳爵的一份正式函件由漢德遜大使在3 月15日交給裡賓特洛甫的,其中一個字都沒有具體提到這一天發生的事情。法國人倒至少還具體一點。新上任的法國駐柏林大使羅伯特·考侖德雷,既沒有漢德遜那種對捷克人的輕蔑,也沒有他的英國同事那種對納粹主義的幻想。3 月15日上午,他要求見裡賓特洛甫,但是這位愛好虛榮而且報復心重的德國外交部長已經動身到布拉格去了,他想同希特勒一起去羞辱一個打垮了的民族。那天中午,國務秘書馮·威茲薩克接見了考侖德雷。大使一上來就說出了張伯倫和漢德遜還沒有準備說的話:由於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進行軍事幹涉,德國已經違反了慕尼黑協定和12月6 日'452' 的法德宣言。後來自稱一直堅決反納粹的馮·威茲薩克男爵,當時態度極為傲慢,足以使裡賓特洛甫相形見絀。據他自己在關於這次會見的報告中說:我對大使說得很不客氣,並且告訴他不要再提他硬說已被違反的慕尼黑協定,不要再給我們作教訓……我告訴他,從昨天晚上同捷克政府達成的協議看來,我看不出法國大使有什麼理由要採取任何行動……我可以肯定,在他回到大使館的時候,就會看到新的指示,可以讓他安心。
3 天以後,到3 月18日,英國和法國政府才在國內憤怒的輿論的壓力下最後向德國提出了正式抗議。這一次威茲薩克在傲慢狂妄方面又勝過了他的上司裡賓特洛甫,而且又是他自己提供了證據。在從德國外交部檔案中發現的一份報告中,他以顯然洋洋自得的口吻談到他如何拒絕接受法國的正式抗議照會。
我立刻把照會裝回到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裡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我也不願表示已注意到了這項照會,我願建議考侖德雷先生請他的政府修改這一照會……
考侖德雷並不像這時漢德遜那樣是一個被德國人一嚇就倒的大使。他回敬說,他的政府的照會是經過適當的考慮以後才寫的,他無意請求加以修改。當國務秘書仍然拒絕接受這一檔案時,大使請他注意通常的外交慣例,並且說,法國完全有權讓德國政府知道它的觀點。威茲薩克最後' 據他自己的說法' 就讓那份照會放在桌子上,並解釋說,他將“認為它是透過郵政局寄給我們的”。但是在他厚著臉皮作出這番表示以前,還曾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從法律的觀點來說,事實上有一項由元首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共同發表的宣言。捷克總統自己請求來到了柏林,然後馬上宣佈他願意把他的國家的命運置於元首的手中。我不能設想法國政府能比教皇還要管得寬,甚至想幹涉柏林和布拉格已經合適地解決了的問題。
'453' 英國大使在3 月18日傍晚遞交了英國政府的抗議書。威茲薩克對這位好好先生的態度大不相同。英國現在說,它“不能不認為過去幾天內發生的事情是對慕尼黑協定的徹底否定”,並且認為“德國的軍事行動”“缺乏任何法律根據”。威茲薩克在寫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指出英國照會在這方面並不如法國的抗議那樣嚴重,因為法國照會曾說,法國“不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