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頭石奮家的兒子石建擔任,大理、大行令、內史,也都有了新人。

得,都是崇無為的,年紀還都不小,改變觀念費了死勁了,尤其是石家,一向以恭謹著名,想讓他們家的腦子轉過來,真是難如登天,真是有得磨了。大家嘆了一會兒,又巡視了一下營地,韓嫣便自回家了——他仍住在城外,城內的宅子只餘吉利帶著奴婢看守,住得遠了自然不能留得太晚,況且莊子上還有正在整理的檔案需要繼續用功。

————————————————————————————————

次日朝會,韓嫣就正式露面了。他到場,大家並不驚訝,韓嫣復出並不是件秘密的事情,事先得到風聲的人也不少,令大家驚訝的,卻是復出後的韓嫣給人的感覺全不一樣。大家略一尋思,也就釋然了:少年得志,難免心高氣傲。能與竇太后硬扛,自然是有風骨的,是咱以前沒注意罷了。再者,經過前事歷練之後,人,總是要長大的。於是,得出結論——這孩子長大了,長大了跟小時候就不一樣了。這裡面,韓則的輿論宣傳,功不可沒。

經了去年東宮一事,韓嫣的人氣倒上升了不少,加之關於學說討論的積累之類,如今他往大家跟前一站,倒有點不怒自威的感覺了。其實,如果大家前衛一點,可以用另一句話來形容:天然的強力冷氣機,在四月初夏,為大家帶來一陣地獄般的清涼。

朝會,尤其是現在的朝會,能有什麼大事呢?眾臣舞拜完畢,大家就開始大眼瞪小眼了。劉徹很無聊,大家也很無聊,只是大臣與皇帝想的不一樣:多一樣不如少一事,只要皇帝別再折騰大家也就老實地待著吧,別再把老太太給折騰出來了,到時候朝上再洗一次牌,還不定得折騰成什麼樣兒呢?

本著這樣的心思,大漢朝的朝會保持著安靜的品質,一直沉默了一刻鐘。

劉徹不耐了:“誰有事要奏?”

眾默。朝上奏事也要講究個品級資歷的,不能丞相不說話,你一個郎官在殿外哭天搶地說有冤案,這不是明顯的拆臺麼?起碼,得靜一會兒,見排在你前頭的人都不出來了,你再說話。於是,大家的眼睛一級一級地從上往下看,三公沒有說話的意願,九卿也沒人願意站出來。

韓嫣見前面沒人有奏事的意思,這才出列:“臣韓嫣有事要奏。”

剛一回來,就生事?半年來沒有正事做只在朝上裝雕塑的大臣頓時來了興致,也都想知道韓嫣這回又要說些什麼,他說的這些與皇帝有多大的關係,會不會對以後的朝政產生影響。

韓嫣奏請的事情卻是大家都知道的——點校經籍。不管真也好假也好,竇太后是發了話讓他做這個事情了,之前把他禁足,用的就是這個比較文雅的說法。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事做不得準,且不論當時韓嫣的名——忠孝之名與博學之名,那是兩碼子事,也不論他的年紀——這是個強行提前加冠的人,單說這樣工作吧,這時的書籍,沒有後世那樣“浩如煙海”卻也是“汗牛充棟”了,韓嫣又是個主張“相容幷包”的,各家學說都要理一下,並不是單治哪一家,單憑他一個人,怎麼點得完?

如今,韓嫣回來了,他就藉著這個由頭,把這事又重新提了出來。不能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幹,希望劉徹能夠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參與。朝中無大事,如今有了個能拿上臺面的,大家都來了熱情。再說,點校經籍啊,得是多大的事兒?點完了,是要國家明令頒行,為後世之範的,做這樣的事情,哪怕只是在點校組裡掛個名,都是名垂青史的買賣。

韓嫣能得這個差使,一是因為他是最早用標點的,對標點非常熟悉,又因著獻紙的功勞才得了這個任務,二是當日竇太后打發他回家的時候用的也是這個藉口,不然,他想進這個點校組,還真是沒這個可能——年紀太小、資歷又淺,新學說講得不錯,可大家點的是原來的舊書——遑論如今是他領銜主管此事。

之前韓嫣也跟劉徹說過這事,劉徹此時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既這麼著,就著博學之士會同修訂新書吧。”

整個朝會,也就這麼一件大事兒,確定下來了以後,也就散了。這會兒,再沒有人敢說“勿奏事東宮”了,未央宮的朝會散了,又去長樂宮報備了一下。

老太太最近被劉徹哄得不錯,前日韓嫣又已經跟他報備過了,尋思著只要劉徹別動了她的根本,其他的,也就隨這個孫子鬧騰了,況且,點校經籍,也不是獨尊哪一家,老太太對於韓嫣的政見,倒還算放心。

“成了,這事兒你們看著辦吧,去尋些有真本事的,別找那些不安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