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直到如今,也還不知道中原是富庶之地,是大片大片的平原,金國之所以知道並且戀戀不忘完全是王黼的‘功勞’。
劉光世之所以派遣王德鎮守此處,是有原因的。
世人皆知劉光世乃是中興四將,但是世人又知劉光世是個慫貨,那麼到底什麼是世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劉光世對於南宋建立的功勳不低於其他三位。
其中原因有兩點,其一,高宗趙構和張浚兩人督戰以死相逼(高宗是以自己的死相逼,張浚是下令南退一步者斬相逼)。其二,就是劉光世手下其實有三員大將。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王德。
而此時此刻,其他那兩員大將,還未加入劉光世麾下,或者根本沒有投軍,總之還未成為劉光世手下將軍。
算個加減法,劉光世手下三員大將減去劉光世的自私和無知等於張俊韓世忠岳飛三人功績的平均數。那麼作為三員大將之首的王德,起碼比得上三分之一個岳飛。
如此,就能很直觀的看出王德是怎樣的一個人。
北宋初年缺將領,北宋末年倒是不缺將領了,卻缺少謀士。所以能在這個時代作為將軍的都是文武全才。
南宋中興四將無一弱手,就算是未上四將之榜的劉琦都曾經以三萬大軍打敗過兀朮的十萬大軍,可想而知王德,不是弱手。
所以劉光世,很放心的把雁門關交給了王德,王德手下有兩千人,加之戰前劉光世問他哥借過去的兩千人,四千人。
以劉光世對王德的瞭解,這四千人,加上一座雄關,起碼可以抵抗兩萬以下的敵人不退半步。
而劉光世也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安慰。
朔州作為遼國接觸宋國的第一座城池。雖然遼國本身不喜歡建築什麼雄關。
但是北宋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北越雁門關,攻入遼國境內的時候也不少,所以朔州城格外雄偉。城牆有十多米高,換成丈數,就是五丈(二米七一丈)。
這個高度,比之雁門關也不差,當然不會畏懼騎兵。
而劉光世雖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謀略,但是卻自信一點,只要他肯逃,天下沒有誰能留住他。
聽說過靠進攻出名的名將,比如陳慶之,聽說過靠防守出名的名將比如李牧,就是沒聽說過靠逃出名的,恐怕劉光世就是哪個以逃跑速度取勝的名將。
雁門關城頭,王德坐在蒲團之上,雁門關居於半山腰,有一座道觀,這地方,椅子不好找,蒲團到處都是。
看著城外的那一條黑色長龍,慢慢向雁門來了。
兀朮如此兵家強手,也不敢大意,欲要對沂州朔州的任何一處動手,必須要有的條件就是手握雁門關。
若是雁門關不在手上,想要攻打朔州,無異於自殺式襲擊。
不管是兵道糧道,都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所以兀朮在動手打朔州之前,必定要拿下雁門關。
王德盤坐蒲團之上,大刀放在雙膝上,心中暗想:將軍一共也就一萬兩千兵馬,就給了自己四千兵馬,若在平日斷然不可能,這一次,金人來勢洶洶,若是我王德守不住雁門關,就是對不起將軍。
這一次,攻打雁門關,是兀朮親自帶隊,營地留了兩萬人,不怕劉光世有任何想法。
而自己帶領一萬人,足以攻下雁門關。
雁門關,一條狹長的山道,在很大一段地方,有一邊是無底深淵,一面又是陡直的山壁。
這一段路,就算是兩百人的隊伍經過都要很長時間才能經過,而兀朮卻帶了一萬人進入。
這一段,大路一共四丈寬,其他,就這四丈能過人,比一比一萬人攻城就要拉開兩裡的架勢,就知道很難透過了。
但是有險可守,就代表不適合進攻。
這一段路山壁的角度已經超過了錘子,變成了大於九十度的角度,衝山頂而下的滾木礌石飛箭弓弩箭支,火藥箭支,都傷不到路上的人。
而從另外一邊的山上射下來的箭支,經過山谷深淵上時,會被紊亂毫無章法的狂風吹得七零八落,能落到這邊路上的,根本幾乎麼有。
所以,此處雖然難以透過,但是卻不危險。
反而貼近雁門關的地方,才是危險所在之處。
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是虛談。
雁門關如此狹窄的路途,加之關門處深處大山之中,又是雄偉的恆山,而雁門山本身便處於雲霧之中一般。險要可見一斑。
加之雁門關無法繞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