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聲鵲起,知道吳王夫差劍的人恐怕不多,有人甚至不知道吳王夫差也有寶劍傳世。事實上吳王夫差不僅有寶劍傳世,而且數量還不少――
湖北襄陽、河南輝縣和洛陽分別出土過一把吳王夫差劍,劍身腐蝕較為嚴重,不過“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的銘文還清晰可見;
清代學者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裡也著錄有一把吳王夫差劍,據說被濰縣著名收藏家陳介祺所收藏;臺灣收藏家王振華、王淑華也收藏有一把精美無比的吳王夫差劍;
另外民間無意中發現的吳王劍也不少:1965年,在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從廢銅中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1974年,安徽廬江縣農民在開挖水渠時,無意發現一把吳王劍;1991年,山東鄒城市農民在整修地堰時也發現一把吳王劍;
此外,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教授也收藏有一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把,山西峙峪出土過“吳王光劍”,山西代縣蒙王村出土過“吳王夫差鑑”,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過“吳王光鑑”……
粗略的數一下,現世存世的吳王夫差劍達十幾把之多,也難怪,吳王夫差本就是窮兵黷武之輩,他的寶劍在全國各地出土也不為奇。這也是伍子依依不捨的原因,既然吳王劍不止一把,那麼眼前地攤上這把有可能也是真的。
所有已知的吳王夫差劍當中,除了臺灣收藏家王振華、王淑華手裡那把還算完美之外,其餘都有瑕疵,要麼折斷、要麼腐蝕嚴重。相比之下,地攤上出現的這把無疑是最完美的一把。劍身沒有多少腐蝕,紋飾和銘文清晰可辨,劍刃鋒利,看樣子能吹毛利刃。收藏這麼一把精美絕倫的古劍,是多少收藏家做夢都想的事,東西就在眼前,由不得伍子不心動。
“老鄉,你這把劍是怎麼來的?”伍子把眼神從古劍上移開,露出一臉的真誠,對攤主說道。
攤主是個六十歲上下的老農,一身土藍色中山裝,皺皺巴巴裹在身上,手上和臉上佈滿滄桑的皺紋。怎麼看怎麼不像文物販子。聽到伍子問話,老人用濃重的河南鄉音回答道:“這是俺在菜地裡挖出來的,俺們家種大棚,挖土時挖出來的。這玩意兒賊快當,一不小心把俺的手劃出道口子,流血了。”老人邊說話邊舉起左手。');
第5章:冒險的交易
伍子往老人左手一瞧,可不是,老人左手還纏著變了色的白紗布,紗布隱隱透出血跡。在地裡挖出寶劍也不稀罕,以前有好幾把吳王夫差劍都是農民在地裡挖出來的。再挖出這麼一把也不奇怪。伍子的心情越發惆悵,自己怎麼就沒這麼一塊寶地呢,種菜能種出一把寶劍,這得多少大棚的黃瓜能換來呀。看老人這架勢,他還不知道這把劍的真正價值,這可是個大漏,眼睜睜看著大漏溜走,還不得把人心疼死。對於搞古玩的人來說,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有漏不撿,眼睜睜看著大漏溜走。
伍子的心跳開始加快,這可是寶貝,得想辦法弄到手啊。他對這把寶劍感興趣不光是寶劍本身的知名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吳王夫差麾下有一位蓋世名將,伍子胥,提起伍子胥,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吳國能稱霸男方,一半功勞都要記在伍子胥名下。伍子也姓伍,跟伍子胥同一個姓氏,之間說不定大有淵源。伍子的老家伍屯一直流傳一個說法,伍屯所有伍姓的人都是伍子胥的後代。這個傳說不知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或許只是老被人空穴來風、胡編亂造,但這至少表現出伍姓人對伍子胥的一種崇拜。有了這把“吳王夫差劍”可就大不一樣,鑑於吳王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淵源,伍子看到這把劍總有一種懷念老祖宗的感覺,再說是伍子胥的後代,底氣明顯提升不少。伍子胥最後被吳王夫差賜死,得到這把劍之後,每天啐那麼兩口,也算為老祖宗出了口氣。
伍子想入非非,不知不覺開始對這把劍著魔,有了非得到不可的念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這把劍已經顯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明目張膽的交易肯定不行,那相當於在交警隊門口搞酒後駕駛,自己找病。
伍子還沒想好對策,有人已經開始下手了。“老大爺,您這把劍我要了,不過我沒有現錢,用這枚戒指交換怎麼樣?”一個身材很發福的中年人對老人說道,邊說話邊往下下擼手指上那枚金燦燦的大戒指。這麼富態的身材,真不知他是怎麼擠進來的。
這年頭兒還真有不怕死的,明目張膽交易國寶。這中年人還算識趣,沒有拿現金直接交易,選擇了用戒指交換,這傢伙想鑽法律的空子。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