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小市民的支援和厚愛,無語在這順便恭喜峰雨天兄出院上網!PS:求票中!)
在1905年以前,美國的電影只是在遊樂場穿插在雜耍節目之中放映,並沒有固定的放映地點。1905年在匹滋堡首次出現了專門放映電影的小電影院,稱為“五分錢劇院”。之所以被稱為五分錢劇院,是因為門票只需五美分。到1908年電影專利公司成立的時候,全美國已有了幾千家五分錢劇院。到1910年,五分錢劇院的生意達到了頂峰,年收入達到了九千一百萬美元,每週平均有兩千六百萬人光顧。
這些觀眾中,絕大部分是下層勞動人民,特別是新移民。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可能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看電影也就成了他們的一項主要娛樂,因為這時候的電影是無聲的。對於上層、中層階級來說,五分錢劇院乃是下等人的娛樂場所:簡陋、擁擠、骯髒,他們絕不光顧。
到1913年,在教堂周圍仍不允許有電影院營業。放映的電影淺薄、低俗,也難以爭取到有藝術品位的觀眾。他們仍然只去聽歌劇、看戲劇,電影只不過是下等人的娛樂。在這個電影業剛剛起步的時代,而此時的電影不過僅僅只是正在試圖完成低俗的娛樂向高雅的藝術的轉,從“下等人的玩意”向所有人娛樂發展。
電影作為傳播價值觀、思想的重要工具,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人們也無法意識到透過電影進行的文化壟斷和意識話語霸權的重要性。畢竟世人認識到這一問題是在十多年後,德國人和俄國人把有聲電影與意識形態的宣傳結合在一起之後,人們才逐步意識到電影是傳播價值觀和思想的最佳工具,但在“默片”時代,並沒有任何人意識到這一切。
位於西北三十五街區的樂凱膠片試驗室的名字,既便是在西北也沒有任何知名度。但是當提到“樂凱三十五毫米相機膠捲”時自然的就會想到樂凱膠片公司,這個亞洲最大的膠片公司。而讓樂凱膠片公司聞名於世的就是誕生於“樂凱膠片試驗室”35毫米相機膠捲。
樂凱膠片公司是一個因“海鷗牌”103型行動式小型三十五毫米相機而聞名的一家企業。以德國38年“萊卡”B型相機為原型的“海鷗103”型便捷式小型相機,這種全金屬機身,擁有可伸縮的金屬鏡頭筒,快門是左右行走的簾幕式焦點平面快門,上快門與卷片同步完成,可防止重拍的小型相機。一經西北光學公司推出市場,便受到人們的追捧。
而最受人們追捧的卻是他的使用的36張盒裝膠片,這種使用打孔盒裝膠片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可以載入到照相機內,方便人們使用。盒裝膠片和海鷗103型相機繼而迅速成為最流行的攝影材料。因受到於各國專利法案保護,作為盒裝相機膠片唯一生產商樂凱公司膠片公司也因而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膠片企業。
從少年時第一次在上海的維多利亞影院看到電影的那天起,楊渝霄就迷上了電影這種“偉大的無聲藝術”。在工作後喜歡把大多數業餘時間用在電影院中看著那些無聲電影的楊渝霄總是渴望著看到更為完美的電影,可以像歌劇一樣發出聲音的電影。
應該說、電影從來都不是無聲的。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前,人們藉助樂師給電影配樂;在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說唱演員,當影片放映時,他們以說唱形式講解影片的內容。所配樂曲一般是由樂師根據銀幕展示的劇情即興演奏。
電影是在“無聲無色”的條件下成為一種新型藝術的。它不僅沒有為“無聲無色”感到遺憾,相反,“無聲無色”恰恰是使電影成為藝術的一個基本條件,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佈了他的一項最新發明:有聲電影,一引起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影象聯絡起來的電影機。
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裡把聲音和影象同時記錄下來。透過運用一臺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這種Vitaphone聲音系統,就是以臘盤結合電影聲畫同步。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出現了問題。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區域性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裡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到1914年,Vitaphone聲音系統的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