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胡欲內徙幷州。"
"保塞胡內徙?哼,欲蓋彌彰。"曹操冷哼一聲。眼中剎時泛起了一股殺意,"子揚,傳令元長看緊高幹。"
眼見曹操只是讓司隸校尉鍾繇看緊高幹,一旁的謀士常林不由湊上前向曹操提醒道,"丞相明鑑,荊州大戰在即,偌袁譚真如蔡安貞所言引鮮卑人南下,那王師豈不是要腹背受敵?故林以為,且不論此事是真是假,丞相可遣一員心腹大將領兵坐鎮幷州。如此一來既可安定幷州軍心民心。也可敲山震虎。"
常林的進言博得了在場多數幕僚的一致認可,唯獨荀攸和劉曄兩人沒有表態。也難怪,這世上在聽到將有十萬異族入侵自家地盤訊息後還能坦然處之的可不多。就算明知對方號稱的十萬大軍可能也就兩三萬的規模。但只要一聯想到蠻夷那燒殺擄掠的脾性,就足以讓人坐立不安。
可誰知道曹操卻抬起頭環視了一番在場,不以為然道,"有蔡安貞坐鎮幽並,孤又何須分兵北上。"
"丞相何出此言!偌蔡安貞乘機吞併幷州。那可如何是好!"另一個年輕的謀士王象驚道。
王象和之前的常林是曹操透過開科取士選拔到的第一批人才。此二人不僅同為河內人,並且都出身貧寒。特別是王象自幼父母雙亡,被賣入大戶人家充當僕隸。但他不甘心當個一輩子放羊的奴僕,於是就在私下裡偷聽主人授課自學。終於有一天王象偷看主人藏書被抓。主人聞訊後要將王象毒打一頓,此時當地名士楊俊恰好路過。楊俊見而嘉其才質,當即就為王象贖了身。並幫他聘娶安家。王象則在楊俊門下繼續求學。此番曹操在鄴城開科取士,王象積極應考取得了殿試資格。雖然他在殿試中的排名並不高,不像拔得頭籌的楊修那般光彩照人。但憑藉著勵志的經歷。王象最終還是被曹操選拔為了幕僚,而他的恩師楊俊則被曹操舉薦為了縣令。
像王象這樣連寒門都算不上的學子能一路走到今日的位置已實屬不易。可相比世家名門出身的謀士,王象等人大局觀明顯要差許多。至少王象和常林都沒看出以曹操目前的實力無法支撐南北兩線作戰。
相比地廣人稀、物產匱乏的幷州,荊州不僅土地肥沃、人丁興旺,且還不用像幽並二州那樣時不時遭受鮮卑、匈奴、烏桓等胡虜侵擾。一旦拿下荊州曹操便能擁有穩定的糧倉。充足的人力,屆時擴軍遠征將不再話下。此外還能以荊州為落腳點。南下滅吳,西進入蜀,北上取漢中。總之對於曹操來說目前荊州的重要性遠勝於幷州。
當然這種漲他人威風,滅自家士氣的話是不能隨便說出口的。卻聽劉曄用不以為然地口吻替曹操開脫道,"那得看蔡安貞能否先丞相一步平定幽並。胡虜兇殘狡詐,反覆無常,非一朝一夕可定。反觀荊揚,劉表乃坐談客,孫策性急少謀,劉備拙於用兵。此三家在荊揚各懷鬼胎,待丞相揮師南下,便可逐一攻破。"
曹操看了劉曄一眼沒有搭話。確實,此次南征荊州,他是把寶壓在了劉表、孫策、劉備三家互鬥上。打算先剿滅徒有虛表的劉表,再轄大勝之勢將劉備、孫策逐一擊敗。此間袁譚、高幹以及鮮卑人偌能拖延住蔡吉那是最好。若此三人不堪一擊令蔡吉輕取幽並,曹操也會在拿下荊州後同其算帳。反正從曹操落腳許都那天起,他便已然做好了應對四方之敵的準備。
想到這裡,曹操昂首傲然道,"就算蔡安貞倒戈相向,孤亦不懼與其一戰!"
建安七年三月,曹操抱著最壞打算屯兵南陽郡治宛城,另遣曹仁為先鋒別攻汝南諸縣以便與宛城形成夾擊之勢。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劉表並沒有積極應戰,而是一面堅壁清野,一面召集大量民夫兵卒在襄陽新野一線築高牆、挖深壕,引漢水環城,意圖以水師和城寨來與曹操打一場消耗戰。
且就在曹操和劉表按照各自的風格調兵遣將之時,遠在東萊的龍口科考已然放榜。由於前日蔡吉當眾亮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本屆對策就乾脆以此為題讓應考的考生各抒己見。
說起來"攘夷"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華夏民族對待非華夏民族的態度一直都在"攘"與"和"之間不斷變換著。先秦時華夏民族用地理來區分不同民族,有"中國四夷,五方之民"之說,即地處中原的中國為華夏,中原的四方則為夷、蠻、戎、狄。當時的中國人認為只有"攘夷狄"才能"安中國"。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嶺長城,戎卒億計,大有將四夷徹底驅逐出境的架勢。然而連年的對外征戰,最終卻動搖了秦帝國的根基,令秦二世而亡。之後漢朝吸取秦的教訓,對四夷採取以攘為輔以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