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代表了作者的意思,他對徐晃的武力定位也許不在超一流之列,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出於情節的發展,在這個環節上讓徐晃敗。
就這樣徐晃與武力超一流大將之間拉下了差距。三國志裡徐晃沒有象關,張,呂,馬那樣“雄烈過人,號為飛將”之類的評價,所以徐晃的武力在這些虎將之下是應該的,我一直都認為徐晃的武力在曹營中是僅次於典許龐,他的勇猛應該在張遼張合之上:他是演義裡極少能一合斬將的人物,在大宴銅雀臺時表明他的箭法冠絕曹營時,作者對他武力的安排從曹營眾將出場的順序可以見到一點端倪,文聘,曹洪,張合,夏侯淵,然後是徐晃,最後許楮。
徐晃的出場就很威風:奉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手持大斧,飛驟驊騮,只一合,斬催勇於馬下。滿寵招降他之前,寫他戰平虎痴,威風凜凜,曹操起了愛才之心;而滿寵到達楊奉帳時,晃正秉燭披甲而坐(委婉表明他勤奮好學,熟讀兵書;答應相叢曹操,與趙雲類似,有良臣擇主而事之意,當叫他殺楊奉時的一翻話“以臣拭主,大不義也,此等之事,吾決不為”
可以看出了他為人重情重義)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約也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評價。請注意是“勇略”,三國裡徐晃用智的時候不少: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鬥,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這可是一些戰略性的建議,表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他也看出跟隨楊奉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就建議投靠曹操。
可惜楊奉並未聽從他的建議,後來在袁術手下不得重用,而他在曹操招降時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武將之中只有趙雲有過類似的經歷和建議,這證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出征河北時,曹操攻鄴郡,破邯鄲,易陽令韓範偽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調徐晃進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書進城招降成功。當時曹操欲屠城,徐晃就進言曹操“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太祖善之。潼關戰馬超時,曹操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
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在陽平劉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隨後曹操調遣徐晃助曹仁征討關羽,屯兵於宛城。徐晃深通兵法,治軍嚴謹,智勇兼備,在人才濟濟的曹營中依然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
徐晃最閃光的一戰,無疑是解樊城之危。
關羽擊敗於禁後,聲威大震,加上投降的七軍,估計荊州軍力大約有4到5萬左右,這無論對曹魏還是東吳都有足夠的威脅性,如果指揮得當,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荊州。
諸葛亮的計劃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卻驕傲自得,強奪東吳軍糧,而後又不充分準備讓呂蒙襲了荊州。
但是他的軍力強大是不爭的事實,曹仁只能固守,希望有援軍解圍,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芒。而徐晃當時屯於宛城,軍力不足,雖然曹操調了12營歸他調遣,也不過2萬餘人,並且多為新兵,戰鬥力不高。
曹操都沒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親統大軍在後,並調回了張遼等名將,說明了當時形勢關羽佔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指揮得當還可以收復荊州。
可曹操軍還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這可是一場苦戰,並不象演義裡關羽受傷裡他乘虛而入那麼簡單,看看曹操的評價就知道了:“荊州兵圍嶄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30餘年,未嘗敢長驅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者也”。(這戰不亞於張遼的逍遙之戰。逍遙之戰是以奇,八百猛衝,數千在外圍殺。而此戰是硬戰,徐晃處處都在劣勢,憑的就是指揮,沒有一點虛假。)
三國志裡曹操如此評價:“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