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拿家底來做貢獻來了。”
說是這麼說,但是康熙也是知道老四的脾性,要真是差事沒辦好,他估計能紮在江南不回來。
四爺道:“兒臣的那點家底子皇阿瑪哪裡會不知道,這些都是行經江南的官員賄賂給兒臣的。”坦白起來,把在場的都嚇了。
這麼一大筆,目測也有一百萬,就這麼拱手上交了?
別說康熙驚訝,就連一起陪著去的十三爺也不知道其中還有這樣的故事。
是以在皇上看過來的時候,十三爺慚愧的搖了搖頭。
康熙又道:“那你為什麼不交給太子。”
眾所周知,老四可是一直在替太子辦事,雖說都是替朝廷辦差,但越過太子,說好聽的叫大公無私,要說不好聽的,可能兩頭都不落好。
四爺回道:“太子既是儲君,私既是公。他每常也是這樣教導兒臣,要心懷天下,苟利社稷才是王罡正道。”
康熙見老四隻字不提賄賂他的那些官員,心裡多少有些欣慰。這便點了點他,誇道:“好一個苟利社稷。這滿朝上下要是多幾個像四貝勒這樣的,朕也不用這麼憂心了。”
雖說在場的沒幾個人,可老四要是就那麼不管不顧的把什麼都往外說,太子定然好不了,就是他這個皇上也少不了要被人說對太子管教不嚴才會縱成這樣。
四爺自然是考慮到了皇家的體面,加上皇上待人寬厚,真要是說了,反而會讓皇上作難,於他也沒好處。而且這樣點到即止,皇上該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其他的事哪裡還需要他去操心。
只是再想想如今國庫空虛成那樣,真真是再禁不起任何戰事,就是一支二十萬的軍隊,只要開拔,一天最少要耗費二十萬的軍資物資。這前後加起來四百萬不過,的確不能支應將來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長時長線作戰。
突然,他想起了臨進宮的時候福晉講的那個故事,這一聯想,便提議道:“兒臣有個愚見。”
康熙坐回到炕上,指了指凳子讓老四幾個坐下說。
四爺說道:“唐史中記載,李世民在位時之所以能出現貞觀盛世,離不開他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他也曾言,‘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而為了表彰這些功臣,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兒臣覺得,這種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是值得借鑑的。”
康熙聽了饒有興致的敲了敲桌子,說道:“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古往今來少有睥睨者。不過這崇重功臣,能臣原本就是明君之選,只是能做到他那樣畢竟少數。”一時也是感慨良多,哪個君主不希望自己治下能是個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
他少年登基,接手的本來就是個爛攤子,親政前受制輔政大臣,接著又是三藩臺灣多年征戰,這也不過才太平沒幾年,要說盛世卻是遠遠達不到的,如今的國庫早就已經見底了,別說西北問題不斷,就是隨便遇上個災荒都能讓朝廷喘不過氣。
可底下的臣子也都不是傻子,朝廷的難處都是看在眼裡的。可當年封功封賞尤在昨日,臣下們就是一點也不體諒,裝傻充愣倒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這會聽了老四的話,可行倒是可行,就是跟臣子的情分只怕是要更淡了。
四爺見皇上臉色不好,立馬離座跪下,“兒臣不孝,讓皇阿瑪作難了。”
康熙收斂神色,擺了擺手,把老四叫起,“這不關你的事。你的這個想法很好,不為別的,這個恩典對那些有功之臣可比任何賞賜都要來的看重。要說在宮裡開闢個場所來做這件事,倒不如在宮外,修建一個祠堂,年節祭祀不止受滿朝文武的跪拜,就是百姓也不攔著。”
這個動靜可就大了。
第13章
康熙想了想又說,“就建在德勝門外,前海不是有幾處地方不錯。”
那豈止是不錯,王公大臣聚集的地兒,非皇上賜的那可真是有錢都買不來。
內閣大臣蔡禾廷這才問道:“既然是祠堂,又該叫什麼。”意思是讓皇上賜名。
“你們都暢所欲言。不拘是人品德望,為官清正廉潔,軍功也好,別的什麼功績也行,總歸是要能讓滿朝文武信服。”
四爺和十三爺不約而同說道:“賢德祠。”“忠良祠。”
康熙把這兩個名字一琢磨,“就叫賢良祠。”竟是把兩個名字中和一下,更具有深意。
“若璞擬旨。”
一旁的蔡禾廷這便坐到書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