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趙興不知道印染的具體工藝,但他偶爾在電視上看到過如何印刷報紙……是了,我早晨想到的就是印刷,別人印紙我印布。沒有技術障礙,相同工藝,物件不同而已。

雕版改滾筒——木質滾筒印刷,這一思維跳躍,宋人能想到嗎?

趙興還在那裡激動,蘇軾欣賞地看著這位思維與常人不同的高壯漢子。因為這份欣賞,他沒有拒絕對方自稱“門生”,看著對方的打扮,他欣然問:“你也是今年的舉子嗎?姓字名誰,師承何人?”

為什麼是“也”?

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16章 又得浮生一日涼

趙興還在看著石灰牆感慨。

世界第一石灰牆呀,我竟然有機會站在牆下——扣牆皮!

感謝蘇東坡。是他,讓我們在這個喧囂忙亂的時代,依然能感受到一絲曠朗的清風迎面吹來;是他,讓我們再回首,重新走過一段美的歷程。

這時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歡醉情于山水——比如蘇東坡的老師歐陽修最喜歡說的那句話“醉人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而唯有蘇東坡能靜下心來,觀察百姓的市井生活。

據說,他在謫居黃州期間,有一個老婦人因為賣不出去豬求他幫忙,他替老婆婆寫下了那首有關豬肉的廣告詩:“黃州好豬肉,

價錢等糞土。

富者不肯吃,

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這首詩裡隱藏著一種豬肉的做法,依法烹調出的豬肉就是中國名菜“東坡肉”。

唯有這樣一個關注市井的人,才能發現市井百姓所使用的“粉筆”,然後才能想到用石灰刷牆。如果古代中國的文化精英都像他一樣觀察市井,那麼……

趙興心有所思,回答蘇軾的問題顯得有點心不在焉,再加上他確實說不出自己的師承來歷,所以回答變得不著邊際:“門生出身於鄉野,所會所能,無師自通也!”

蘇東坡流露出訝然的神情。

或許,這種訝然帶有點輕蔑,或許,是趙興的學生誤會了,他們看到蘇東坡不信任的神色,程爽忍不住跨前一步,驕傲的說:“吾師學的是武侯遺學,惜當世無人能識,故自謙學究天成!”

“武侯”——這名字正捎到蘇東坡癢處,他是四川眉縣人,武侯正是川人最敬仰的人物。蘇軾立刻悚然動容:“你去過蜀地?”

趙興拱手答:“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

四川可是蘇東坡夢魂纏繞的地方,他自從出了四川后,終身未能再返故鄉。

為何如此?

為了避嫌!

蘇東坡的遭遇傳到四川后,有個四川人認為朝廷待他不公,或者說:以朝廷待川人蘇軾不公的名義發動了“起義”,他並不是希望起義成功後迎接蘇軾回鄉,而是希望成功後自己坐上龍庭。隨後,朝廷費盡周折才把這場叛亂鎮壓下去……

此後,蘇東坡終生不敢提回鄉,結果他死在常州,葬在潁川。

蘇東坡是輕信的!

宋代是一個宗法社會,什麼叫宗法社會,現代詞把它叫做“改版奴隸制”。以前,奴隸都是戴著枷鎖鐐銬,在監工的監督下進行勞作,改良後,有形的枷鎖取掉了,無形的枷鎖套上了,這個無形枷鎖就叫“戶籍制”。也就是說,改良後,奴隸們的監禁方式改為“出生地監禁”,他們的活動範圍大了,但整個囚牢就是他們的戶籍所在地。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古人是不可能隨隨便便未經批准前往外地的。當時也沒有電影錄影,如果一個古人知道外地的情況——哪怕是知道片言隻語,也只能說明,他絕對在當地待過。

趙興僅僅一句簡單的詩文,蘇軾就確信面前這人確實在四川待過,他一聲嘆息,長吟思鄉詩——“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聽到趙興介紹表字“離人”後,蘇東坡更高興了,他翻箱倒櫃,摸出一件手稿,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