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
伏羲雙目陡然閃過神光,一閃而沒,似有所悟。
第一百零四章 轉世 上
東海玄冥島,玄冥對伏羲進行調教,也就是所謂的天皇製造,或是終極調教---教導他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
說到做人,前生後世的他做的一塌糊塗,不說事業成就與否,只說自身以及家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並不是只有貴族。窮則獨善其身,這個身當然不是直指他的身體,而是他的身邊與其相關的一切事物,大善!
這一點他都做不到,更何況達則兼濟天下。
雖然玄冥做不到,但這一條思想上的路他有所聞。
前生後世的張超就算只念過初中,但他接受的思想教育也都是前人凝聚的精華。
王陽明的儒家學統他好像不沾邊,或許沾邊之後又忘了。
初中畢業之後大唐雙龍傳中的知行合一卻讓他的思想有一點進化的感覺。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這對玄冥來說很好理解。
伏羲只有作為洪荒數一數二的大能、大神通者的思想,至於做人。。。。,他還真的不如玄冥。
天皇入世之前思想再教育,就這麼堂而皇之的進行中,而且這一教就是十年。
玄冥為了帝師這一份功德可謂是絞盡腦汁,可惜他不是一個學者,他只能把自己幻想為人族第一代皇帝,他的子民需要什麼才能長足發展,除了規則之外,思想開放、道德教育,以及關鍵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玄冥便按照這四個主幹,稀裡糊塗的發展枝蔓,就像後世的一個小白碼字,實在無以為繼便湊字數。這可不是百萬字、千萬字,而是十年,暢談十年。
雖然如此,玄冥所說的一切在伏羲眼前也都是新穎無比的,因為之前他接觸的、學習的、領悟的都是術法神通手段以及長生之術。
“如今人族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此便是知與行分別,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即未曾真知。”
“伏羲,汝當教人族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知是真知行要真行!”
“一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伏羲,做人。。。汝可盡知?”玄冥問道。
(這有何難?做人比那長生輕易何止千萬倍,更何況是制定規則的天皇,用得著十年嗎?)
伏羲微微頷首道,“知!”
玄冥道,“為何不行?”
伏羲警悟,旋即從地上立起,往玄冥一拜二拜三拜,口中恭敬說道,“老師。”
玄冥從心眼裡鬆了一口氣,安心而笑。念及恐怖的十年,玄冥感慨,真正的做成一件事真難,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
不過玄冥只是如人族成功時進行例行的感慨罷了,只因不期然間,皇天已經在他的腳下,掌管皇天的昊天,他還沒看在眼裡,這不,天皇都拜師了。
三十三天外媧皇宮,女媧有感而瞠目!
兄長竟然真的。。。拜師?
東海玄冥島,玄冥召集座下九大弟子以及石磯、麒麟兒、紅雲前來,與伏羲彼此見過,然後對伏羲說道,“吾玄冥一脈首代當有數九,汝即已拜入吾之一脈,此後便是第十弟子。”
“但九乃數之極,伏羲之名號必不得長久。”
伏羲驚異,旋即領悟,只因他即將成人,做人當有人名,乃受人族萬世敬仰的字號。
玄冥見伏羲明悟,便自說道,“汝之機緣未至,可在島上擇取一地,安心領悟十年所學。這是鴻蒙紫氣,餘可閒暇參悟。”
說著,玄冥便打出自紅雲處得來的鴻蒙紫氣。
一旁的紅雲見了眼珠子都藍了,但他迄今為止方才明瞭奪他紫氣並不是為了自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