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本、發票,核對有無隱瞞偷漏行為。”
“商稅之外,還有關稅礦稅,以及鹽茶等專賣稅。總之,新的稅制會更加合理。我們不會幹殺雞取卵這樣的事情,但也不會一味的忽略商稅。”
大明的稅制基本上都還是遵循著朱元璋開國之初定下的稅制。朱元璋是個貧苦百姓出身,要過飯當過和尚,後來參加起義軍推翻元朝,坐了天下當了皇帝,一個傳奇的人物。但他對於經濟,確實不懂。
因此他訂下的稅制,充滿了許多嚴重的缺點。明代的稅收過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
劉鈞穿越之前,對明代的稅收,有個印象是明代稅重,稅太重了,重的百姓活不下去,皇帝還經常派太監徵礦稅等等,害的百姓都活不下去。
但現在,劉鈞對於明代的稅制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大明的稅收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是太低了。
但百姓也確實苦,可朝廷實際上又並沒收到稅,問題出在哪了?出在了朝廷的稅制上,朝廷一面是稅制極低,另一面又搞定額徵稅,再加之大明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最低。官員文人又擁有特權,加之地方上分封的宗藩們巧取豪奪,結果就造成了朝廷窮,一直窮,窮的要死。
百姓苦,一直苦,苦的要命。
一面是商稅幾近於無,一面卻又是重重設卡的關稅。大明的稅制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沒有遵循稅收的基本徵稅之法。國家稅收大多來自最貧苦的小老百姓,越有錢的反而稅交的越少。
各種各樣的加徵加派。還有火耗等等,還要承受各種很重的勞役差役,但實際上大明百姓承擔的大多負擔,並不是直接來自朝廷,他們交的那些錢,也大多不是給了朝廷。
大明稅制最讓劉鈞覺得驚歎的還是定額稅制。
所謂定額稅制,就類似於永不加賦。
大明開國之初,每年兩稅的糧稅差不多是三千萬石,然後朱元璋就下過旨。以後徵糧稅就是這個標準,不管以後開荒多少田地,都不再徵稅。雖然後來二百餘年裡有過變動,但變來變去。這個稅額都沒變過,洪武時田畝八億多也是三千萬石糧稅,到後來剩下四億多田地在冊時,也依然是每年徵收近三千萬石糧。甚至到了萬曆後期,戶部上的田畝都達到十一億多畝了,朝廷每年也還是徵大約三千萬石糧。
甚至在實際上。二百多年來,大明的糧稅徵收的最多時期是在永樂朝,其次就是洪武朝,再之後,沒有增加,反而是在不斷減少。農業稅在減,商業稅減的更多。
當初劉鈞發現這些的時候,都難以相信。
印象裡明朝都是稅重猛於虎,怎麼反而是稅收過低?
他以往一直以來被灌輸的觀念,受到的教育就是明代的統治者們是如何殘暴荒淫,如何橫徵暴斂,如何敲骨吸髓,廣大人民群眾在沉重的剝削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革命家李自成英雄是如何舉起義旗,奮起反抗,帶領人民百姓起義革命,推翻這些剝削階級的。
他那時的教科書就是這樣寫的,好多文章裡也都是這樣宣傳的。
按劉鈞如今掌握的資料,大明平均的畝產不算高,尤其北方比南方要低許多,北方的平均畝產也就1.3石左右,而南方的平均畝產也不過2.6石左右,而現在大明的官田和民田加起來,達到近十一億畝左右,就算按一畝一石產量算,此時正常的糧食年產量,也應當達到十一億石左右。
但大明的農業稅收是多少呢?
自永樂以後,每年的糧食收入一直在兩千七百萬石左右,實際上基本稅額是兩千六百萬石。
按這個數字算,明初也不過是稅率百分之三點一六,晚明時期更不到平均百分之二。
因此,其實無論是明初還是晚明,實際上農業稅率都低於三十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都不到。
明初到明末,人口起碼增長了兩倍,耕地也增加了一半,但糧稅卻不增反降。
這就是因為當初定下的田賦定額的制度,永不加賦,其實大明早就有了。
在南方地方上,佃農通常每畝向地主交納九鬥稻米,基本的稅率是每畝三升左右,算下來,徵收的部份只佔田主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佃農與田主五五分,實際上稅額也就佔農作物總收成的六十分之一。
當然,這只是基本稅,還有其它的攤派和負擔,比如均平銀,取代勞役徵收的均徭,上供物料的折銀,還有驛站供給,民壯等等。但實際上基本加上所有這些,總的稅率仍舊不算高。
各個地方上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