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識淵博,知道某一件事情發生過,古人也曾有這樣一件事情,它的善惡、處理方法都知道,這個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於五經,在《經解》中,只用幾個字,就將每一部書的精華思想予以表徵。 拿現在的白話文來講,這每一句話的幾個字,就可以拿到好幾個博士學位。“小題大作”嘛!儘管作,從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到現在為
58
學 而 第 一54
止,一切都扯進來,扯到最後,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了。 但是在古人,幾句話而已。
善知識與惡知識
下面還有:“故《詩》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學的人,變成讀書讀酸了的書呆子,很討厭,那就是笨蛋。任何學問,有正反兩面,五經也如此。接著提到“《書》之失,誣。”所以讀歷史要注意,尤其讀中國史更要注意,因為宋朝的歷史是元朝人編的,元朝的歷史是明朝人編的,明朝的歷史是清朝人編的,事情相隔了這麼久,而且各人的主觀、成見又不同,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但有時候事實不一樣,也不見得完整。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還要讀歷史的反面文章。 反面文章看什麼呢?
看歷朝的奏議,它相當於現代報紙的社論,在當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 為什麼要提出建議報告?可見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則就沒有建議了。 宋朝王荊公——王安石就說過懶得讀《春秋》,認為那是一本爛帳簿,這也是認為“《書》之失,誣”的觀念。 這點是我們研讀歷史要注意的。“《樂》之失,奢。”光是講藝術等等,又容易使社會風氣變得太奢靡了。“《易》之失,賊。”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
59
64論 語 別 裁
好嗎?
壞得很!
“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 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越大,於是就“《易》之失,賊”了。“《禮》之失,煩。”禮很重要,過分講禮就討厭死了,等於說我們全照醫學理論,兩手就不敢摸麵包。全聽律師的話,連路都不敢走,動輒犯法。 你要搞禮法,那煩透了。 所以“禮”要恰到好處。“《春秋》之失,亂。”懂了歷史的春秋大義以後,固然是好,有時候讀了歷史又有問題,好像一個人不研究軍事哲學,則這個人作為一個健全的國民不成問題,等到研究了軍事哲學以後,相反的,他又容易闖亂。 不會武術的人,最後可以壽終正寢;會了武術,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樣的道理。《經解》對五經的批評,正面反面都講了。 下面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五經的修養,要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 這樣的人,才能愛任何一個人,愛任何一個朋友。 所謂敦厚,對別人的缺點,容易包涵,容易原諒,對別人的過錯,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並不是一個迂夫子,那麼才是“深於詩者也”
,這樣才算是詩的教育。 以下《書》、《易》、《禮》、《樂》、《春秋》,都是如此。 現在我們再回到《論語》上來。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是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義”
,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 千秋大業
60
學 而 第 一74
就是學問思想,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在當時並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萬世,名震千古。 孔子這種千秋事業是要集中國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犧牲現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 所以子貢對子禽說,你問到老師究竟為什麼來著?你看看老師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一定要認為他對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話,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的。經過了這一段有趣味的問答,下面一段的問題就來了。
老鼠生兒的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講到這裡,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又是錯誤的。 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