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到達榆林,受到榆林各界懸旗歡迎,全城鳴爆竹迎祭,靈柩車前進有序,眾僧侶誦經繼之,靈車進北門穿城直出南門。隨棺而行者有鄧寶珊、高雙成、石華巖、楚明善、唐井然、公佈扎布等。6月16日改以汽車載運南下。當靈柩經過延安時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王若飛等及延安各界人民的熱烈迎送和祭奠,聲勢浩大、莊嚴肅穆。6月24日靈車到達咸陽,6月25日下午由咸陽出發經西安,受到了西安各界3萬多人列隊郊迎5裡之遙,26日舉行社會各界的公祭,祭後即起程西行,途徑甘肅平涼等地。7月1日到蘭州,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率軍政官員、社會各界代表、群眾郊迎10餘里,舉行了盛大的迎祭儀式。祭後即驅車向目的地興隆山,舉行安靈儀式。
成陵遷興隆山後,供設在興隆山大佛殿正殿,成吉思汗靈寢供在正殿中央,中懸成吉思汗像,像貌魁偉剛毅,像前安放成吉思汗銀棺,長1。2米,寬0。77米,高0。995米。棺周鑲嵌由黃金雕琢的龍鳳圖案,成陵左旁安放成妃福晉的銀棺,長1米,寬0。6米,高0。70米,其形狀和裝飾與成陵相近。在成妃靈柩前陳一朱漆小箱,上置紅木雕花為底座的方鏡一面,長0。42米,寬0。32米,據說這是成吉思汗西征歐洲時所得,凱旋後贈予愛妃。殿內以黃佈設幕,懸掛著陝甘各界致祭時的花圈、輓聯、匾額。棺柩上覆蓋著許多彩綢祭幛。靈柩右側豎立著成吉思汗生前所用鋼矛,矛頭長0。20米,柄長2。50米,外裹黃綢,上繞黑。毛叫“蘇魯錠”重約200斤。矛前置一桌,上陳寶劍一把,長1米,是成吉思汗生前佩劍。殿內還懸掛著一件大小與劍不合比例的劍鞘,恐是後來的配物。
成陵遷興隆山後,由甘肅省政府派憲兵隊守護。隨陵由蒙遷來護靈蒙民27人(家屬除外)專事上香、祭奠、清掃、誦經之事,並承擔季祭、年祭的籌備工作,直接負責每月初三日的月祭活動。守靈人員(憲兵和蒙民)的薪金、生活補助、祭奠費用由伊克昭盟和甘肅省蒙藏委員會撥付,由榆中縣地方財政代支,護靈人員房屋維修裝飾等費用由榆中縣政府撥付。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成吉思汗誕辰紀念日,為一年之大祭,其餘一年中正月初一、三月十八、七月十四、九月十二日為季祭,此外每月初三為小祭。年祭、季祭由甘肅省蒙藏委員會會同內蒙伊克昭蒙政府軍政長官、社會各界名流參加,歷屆榆中縣縣長應。召為陪祭官員。主祭官公推有德政、有威望之人擔任。
每次大祭,需用羯綿羊30至40只,每月小祭需用羯羊6只,加上香、表及其他祭品,每年祭祀費用可達八九萬元大洋。另外,還有國名黨的一些高階軍政官員和社會名流來興隆山祭拜成陵也耗資頗豐。可見成陵厝置興隆山期間供奉和祭祀的場面宏大,儀式隆重、守護嚴密景況之一斑。
成吉思汗陵寢自1939年7月1日遷至興隆山,至1949年馬步芳在蘭州解放前夕將成陵遷至青海省塔爾寺止,前後10年,在這期間,榆中人民對成陵表現了極大的敬仰之情,並對成陵的守護和祭奠做出了一定貢獻,湧現了眾多美好的傳說。同時成陵在興隆山的停放,給興隆山增添了新的文化遺蹟,提升了興隆山這座“隴右名山”的旅遊和觀瞻價值。成陵遷走後,在大佛殿雕塑成吉思汗像一座,供人們瞻仰和祭奠。
1954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應廣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請準中央人民政府,將成吉思汗的靈柩由青海省塔爾寺遷回原址——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據悉“2010年6月26日(農曆五月十五)由達爾扈特人主持的成吉思汗四時大祭之一的夏祭——淖爾祭在鄂爾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隆重舉行。近800年來,達爾扈特人祭祀的聖燈一直沒有熄滅過,13世紀開始形成的祭祀文化代代相傳,保留和傳承至今,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整個成吉思法陵寢的遷移歷史十分曲折,我曾有詳細研究。
接下來是較為嚴謹的說法。
成吉思汗陵寢不是一直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在1939年,成吉思汗陵寢曾經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政策驅使下,相繼佔領內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區後,於當年10月下旬在歸綏成立了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將歸綏改名為“厚和浩特市”。
這時,日本侵略者看到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族中具有極為崇高神聖的地位,便想以成吉思汗陵作為一種籌碼來要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