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息也就那麼一回事。這就是兩個字,氣度!
他們想得太神奇,也不過就是宋九前世的一個商務樓,檔次稍高的商務樓罷了。
宋九表情好奇,但很淡定,淡定得幾乎讓趙匡義與李崇矩感到蛋都疼了,不由微笑,這小子雖胸無大志,膽子卻是賊大。帶到鐵案部,李崇矩讓小吏將相當的鐵與石炭存檔一起搬來。
宋九伏在資料裡看。
若不是學了一年之乎者也的古文,看這些資料也會頭痛的,繁寫字不提,並且是豎寫,又沒有標點符號,更沒有阿拉伯數字,看久了會讓人頭暈的。
宋九細心地翻看,是真看。不然怎麼辦?
趙匡義與李崇矩沒有打擾他,李崇矩吩咐人端上來一杯茶,放在宋九邊上。宋九看得入神,隨意就端起來喝了。鐵案裡的官員與小吏見他無禮,皆有些不悅,若非兩個大佬在此,他們能立即將宋九轟出。
宋九翻看,宋朝此時統治著北方,諸鐵坑也在北方,主要分成三處,第一處是兗州萊蕪一帶,十八個治所,也就是十八處鐵礦產區,按道理數量不少了,可是產鐵年十八處鐵礦一年不足五十萬斤,一個鐵礦年產鐵十五六噸!好大的產量,難怪一聽自己要四十萬斤鐵,趙匡義急了。看看這產量,能不急嗎?其次是徐州一帶,更少。主要是在河北路邢、相、磁一帶的諸治,佔據著全國產鐵量一半以上。還有餘下的一些零碎小礦。同時又發現趙匡義說一年產鐵不足兩百萬斤的說法是不對的。這個兩百萬斤是課鐵量,也就是朝廷諸坑上交的鐵數量,中間必然有一部分流失到民間。還有一些私人的鐵坑,可是數量更可憐。可能李鐵匠買來打造滑輪組的鐵,就是這些流失的私鐵與私人鐵坑鐵。但總產量不會超過四百萬斤。
有選擇性的看,有的看得細,有的不相關,一翻而過。
讓他奇怪的是居然就沒有看到相關冶煉技術的記載。
“小道啊。”宋九苦笑,董仲舒害死人,後面再出來一個朱熹,中國能好起來嗎?
心情不好,開始胡亂扔了,放下鐵的部分,開始看煤的部分。
最後放下卷宗,趙匡義與李崇矩盯著他。煤讓他們無視了,滿眼睛看到的是大量鐵礦石。
宋九說道:“二大王,李司使,原來產量真是如此之少,難怪前線的兵士有許多人用棉甲、紙甲、皮甲,劣制盔甲。”
宋朝此時軍隊數量並不多,禁兵只有十幾萬人,廂兵也只有十幾萬人,南有南唐後蜀後漢,北有北漢契丹,這點兵力是必須的。也不容易,例如盔甲,不同兵種盔甲重量不一,平均五十斤左右,但必須經過反覆錘打,有一鋼化過程,打一次少一次,打上五六次,就需要一百斤以上的鐵,若精製一點,打上十次八次,就需要兩百斤鐵。還有呢,兵士手中的武器,箭與槍等武器用鐵少,只有尖端處是鐵,然而刀用鐵量同樣很大,要求也更高。所以市面上一把好的朴刀售價三貫錢以上。十幾斤重,近兩千文,一斤達到兩百文。若真正全面武裝到牙齒,用最好的鋼鐵,一個兵士最少得需要三百斤的鐵用量,全國近三十萬兵士,上億斤!宋朝這個鐵產量需五十年以上才可以滿足。民間流傳太祖長拳與太祖棍法,說趙匡胤用的什麼盤龍棍,估計就是鐵不足,趙匡胤用木棍子代替武器往敵人腦袋上砸。剖開表面的假像,真相會讓人哭笑不得。
宋九囂張的態度讓一些官吏不滿意了,一個小吏說道:“小子,你胡說什麼,若大的唐朝,西到蔥嶺,北到遼東高麗,南到交趾,東到大海,一年產鐵量也不比我朝高多少。”
“時代是在進步的,例如石炭,漢朝就發現了它,為何到我朝才漸漸運用?”宋九忽然停下,想到一件事,低聲對李崇矩說道:“李司使,掌管三司的官吏必須要有經營的頭腦,要不要試一試他們的天賦?”
“怎麼試?”
“我出一道題,將一張丈寬丈長的紙摺疊一百次,誰能辦到,我賞他一百金,你再賞他一百金。若是思考的,可以留任察用,若是馬上搶著嘗試的,這些人不能再用了,若是說不可能的,那麼跟我後面培養一段時間,就可以重用。”
“胡說……”本來李崇矩想說這豈不容易摺疊!不是小紙,長寬達到一丈的紙多大面積了,但宋九說搶著嘗試的就不可以再用,因此後面的話閉上嘴巴。
趙匡義站在邊上默想,道:“守則,你就試一試。”
李崇矩狐疑地看著宋九道:“真有人成功,你不要哭啊。”
皇上就賞你那一百金!
“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