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還沒來得及過多觀察,我連忙轉身離開,往下攀登,又喊金三億快速下地面,看到我衣服驚恐萬分的表情,金三億放開拼命掙扎的棺材獸,隨著我一同離開這株古樹,到地面後,金三億仰頭看樹冠,“兄弟……什麼情況……你……你發現什麼了……有死屍?”
“那人,我們惹不了!”說完,我頭也不回離開。
當年在渡鴉嶺,道士布衣子曾告誡我,說我日後走五湖四海時,如果碰到一些東西,需要及時避開,不是說一定會死亡,但是麻煩纏身,陰魂不散,及其麻煩,其中,布衣子就說過“風葬”的一些事情。
風葬又稱"露天葬",是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它包括樹葬、崖葬、洞葬等。在中國等東亞各國,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的很早時期,都有這種習俗存在。
一般將死者遺體裸露於樹木或曠野之中,或置於岩石下、山崖間、洞窟或樹洞內;有的將屍體放入棺柩,再擱置在用茅草和木板製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中國古代契丹、室韋以及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珞巴等族實行樹葬。有的民族對所崇拜的圖騰物實行風葬。
有些偏遠地方的風葬儀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後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給死者沐浴淨身,再剝取樺樹皮縫製一個棺材。也有用一粗圓木,對半劈開,上下中膛挖空,然後將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圓木內。死者裝殮後,就要選擇一個兩棵松樹相距1米左右的地方,進行風葬。在離地面高約2米左右的地方,將樹幹砍斷,在兩個斷樹幹上各放一塊橫木板,然後再把棺材放在橫木上,屍體的頭要朝西南。
在出殯前,死者的親戚以及生前好友都聞迅趕來,並在葬地燃起火堆。他們把死者的生前"三寶"──獵馬、獵犬、獵刀放在屍體旁,然後用槍把獵犬打死。最後要處死獵馬。在處死獵馬時要把馬的四蹄綁在樹上,在馬的眉心正中處插上一朵鮮紅奪目的大紫香花。待天黑下來以後,一個身穿各色毛皮拼制“神衣"、腰間掛著鋼鈴的薩滿,突然跳出人群。
這時死者的家屬要捧上來3碗烈性酒向薩滿致意。薩滿把酒一飲而盡,然後猛地操起大斧,跳到馬頭前默默地禱告。趁馬不備之時,揮動大斧將其砍死。把馬皮扒下,馬肉扔掉,用馬皮把馬頭及五臟包起來,掛在樹上。陪葬馬時還要說幾句話,告訴它別想家,也別再回來了。如果殺不起馬時,就將死者在世時所穿的衣物馱在馬上,圍繞棺材走幾圈。棺材懸在空中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掉下來了,也不再去管它了。
這種古老的喪葬方式。架棺或屍體於野外的木架上,使其自然風化。風葬的棺木有木板做的,也有柳條編的,更原始的則用樺樹皮或葦子包裹屍體。
甚至在有些更偏遠的落後地方,人死後,掛於牆壁風乾,狀如傀儡,俗稱"風乾",這是風葬的一種特殊形式。
……
而這棵樹上的情形,結合了“風葬”、“鳥葬”的兩種古老方法,所以不可招惹。
鳥葬是喪葬方式的一種。即人死後,棄屍郊野或高山巔,使鳥啄食,認為可使死者魂升入天界。棄屍郊野者也稱"棄葬"、"野葬"。擲屍空中者也稱"天葬"。
《南史.夷貊傳.扶南國》:"國俗,居喪則剃除鬚髮。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
《太平廣記.蠻夷.頓遜》:"其俗,人死後鳥葬。將死,親賓歌舞送於郭外,有鳥如鵝而色紅,飛來萬萬.家人避之,鳥啄肉盡,乃去。即燒骨而沉水中也。"
胡樸字《中華全國風俗志.西藏.藏民喪葬之儀式》:"天葬與地葬稍別,擲屍於空中,使喂鳶鳥,肉盡則碎其骨,同於地葬。肉骨皆盡,然後家人互相慶賀,以為死者昇天矣。"
……
原先我在樹上看到的“巢穴墓”,裡邊有兩具屍體,一具近乎化為骨骸,有風颳過,能看到皺裂黑化的骨骼上,會飄起一層晦澀骨粉。
而另外一具屍體十分奇特,好像不朽的乾屍,表層面板,居然能看到一絲絲紅潤色澤,給人的感覺,這乾屍死去不超過一年的錯覺。
明明是一同時間葬下的。
一具腐朽成粉末,一具能保持“活人”的半形象,實在匪夷所思。
“嘩啦啦……”
“嘩啦啦……”
……
在陡峭山野中疾走,跨過一片溝壑縱橫的亂石林時,此時,我們已經足足離開了兩百多米,可是,身後高處,那株巨樹盯上傳來樹葉晃動的恐怖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