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對待閹人的態度很複雜,從人道主義來說,這事有點違揹人性。
但從實際需求出發,偌大的皇宮還少不了這玩意。
因此,只能儘可能的減少這個群體的怨念,或者將他們的怨念轉移給其他人。
畢竟,自己和老朱以後的飲食起居可都要靠這群人伺候呢,搞一些心懷鬼胎的人進宮,那不是嫌自己命長嗎?
李成桂也能猜到大明的想法,只是一想到自己當這個惡人,心裡就有些膩味。
但他就算再膩味,也得咬牙忍著。
畢竟,以他的國力別說跟大明鬥了,就是大明駐半島的明軍都能滅了他。
大明之所以還留著他一條賤命,不過是需要藉助他的名望,代為統治半島罷了。
一旦大明收穫了此地民心,不費吹灰之力的吞併半島,就會第一時間拋棄他這個旗子。
李成桂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一直對大明心懷不滿,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不過,他所積蓄的力量可不是為了對抗大明,而是為了將來跑路。
他是去過大明的,見識過大明超長的海岸線,也見識過大明京都的繁華。
正因為去過,所以才深刻的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
相反,他那個逆子李芳遠就沒去過大明,這才始終能保持昂揚的鬥志,整天憋著勁的想著幹翻大明,重現半島的榮耀!
在李成桂心情煩躁之際,北朝的李芳遠正在摩拳擦掌的密謀著針對大明的計劃。
李芳遠跟李成桂不同,他對於大明提出進貢四百太監沒有任何牴觸情緒。
而且他不僅按照大明的要求給予被選中人家一百兩銀子,還從自己的小金庫裡掏錢,額外補給他們一百兩。
在挑選了足夠多數量的孩子後,他還專門給他們培訓,教他們一些暗殺伎倆,培養他們愛國教育等等。
最後還將他們的家中父兄安排進軍中,將他們牢牢跟自己繫結在一起。
相較李芳遠的狼子野心,高麗國王就安分得多了,只是按部就班的掏錢買人,然後顛顛的送去大使館。
對於高麗一脈來說,他們的王位本來就是撿的。如果沒有大明,他們現在還在深山老林裡艱難度日呢。
大明駐日本的大使館,直接建在石見銀礦邊上。
一來此地有大明軍隊守護,二來此地乘船便利,可以沿著海岸線直趨南北兩天皇京都。
大明在日本購買閹人之事沒有遇到任何阻力,甚至在開出條件後,因為報名的人太多,需要層層篩選才行。
這是因為日本的糧食一直不夠吃,很多貧窮農民根本無力撫養幼子。現在多了一個活命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好事。
相比之下,越南那邊就複雜了,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帶有很大的牴觸情緒。
但這也難不倒一心想討好大明的黎季犛,他藉助平叛的名義,抓了很多俘虜,還非常貼心的替大明閹割好送給大明。
因為大明對越南一直很曖昧,名義上支援越南正統陳姓一族,但對他這個權臣也不是非常牴觸,尤其是皇太孫一系的武官,跟他關係非常好。
不僅幫他從大明走私生絲、鐵器,還幫他往大明販賣糧食,讓他每年都能賺上百萬兩銀子。
當然,他也投桃報李,在越南沿海地區劃分了好幾個港口給大明軍艦使用,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因此,在接到大明駐越南大使的要求後,他第一時間就組織軍隊去征討周邊不聽話的小國,給大明送去足夠數量的閹人。
朱允熥在收到三國大使的回覆後非常滿意,特別賞賜他們可以來大明參加老皇帝的壽宴。
除了北朝的李芳遠藉故生病不來,其他幾處區域的國王、權臣、都表示非常願意來大明朝覲。
朱允熥早就在李芳遠身邊安插了釘子,知道這貨一直心懷不軌,只是懶得搭理這貨。
彈丸之地,頃刻即可覆滅。
只待他收拾完北邊,自然就輪到東邊了。
在確定海外藩國的朝覲名單後,朱允熥又開始忙活迎接進京的大明藩王了,並且張羅老朱的壽宴。
朱允熥為了給老朱過壽,也算是下了血本,從自己的府庫裡掏出五十萬兩銀子佈置皇宮、大殿,並且翻修了鴻臚寺下的驛館。
還特意命自己的海軍從越南、非洲等地拉來大象、獅子、犀牛、長頸鹿等“瑞獸”獻瑞。
雖說他和老朱都不稀罕這玩意,但大明百姓喜歡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