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到了晚上,在五一廣場上,擺地攤。賣一些鑰匙扣、梳子、襪子、水貨VCD碟片……物事。賣出一件,估計能掙幾毛錢。一個晚上下來,能掙十塊錢,算是生意紅火了。
加入擺地攤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發現,浩浩蕩蕩擺攤的隊伍,都是從前的同事。以至於五一廣場的名字在那幾年,在民間,改換了名稱——八一廣場(不好意思,我還是把那家企業的名稱透露出來了)。
身體較好的,只能去幹保潔的工作。或是給某個單位看門房。年紀不是太老的,去送牛奶、送報紙……
這些工作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一個月薪水不超過四百塊錢。
四百塊前能幹什麼?
當時米價超過一元了,坐公交車也是一元。油五元一斤。煤氣罈子三十五……
別看這些零零碎碎的小錢,一個貧窮家庭很難支援的。
如果家裡有病人在臥……我無法想象。
還有一個大頭(宜昌方言:主要支出):小孩子要讀書。教育也在改革,我不知道改革的核心是什麼目的,反正現實就是,讀書太貴,家庭很難承擔。
我很慶幸我在那時候已經畢業,參加工作(我父母雖然不是這個企業的職工,但遭遇是一致的)。
小孩子不僅要讀書,也要吃飯啊。而且處於發育期的小孩,飯量是很大的。學習這麼辛苦,也不能老是粗茶淡飯,營養不良。
那時候的豬肉是六塊錢一斤。
這個故事,看了題目就知道了,跟豬肉有關。
這兩口子就是典型的示例,老人在床,單位垮了,醫藥費沒有地方報銷,只好在家裡靜養吃著廉價的藥品
,苟延殘喘,靜靜地等待死亡,老人不停在抱怨,為什麼還是不死,老是不死……
他們自己的身體都不好,也沒有存款做生意,他們曾經賣過盒飯,可是借來的本錢——當然只有一兩千塊,在幾個月內就虧的乾乾淨淨。那年頭,連生意都不好做。
兩口子沒有辦法了,只能靠一個月兩百左右的低保生活。
但他們還有個希望,一個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希望:兒子在讀一中,上高三,學習優異。
夫婦兩人無數次的在夜間,長吁短嘆,兒子要是學習糟糕就好了,早點到社會上去掙錢。可是……兒子若是考取名牌大學,怎麼辦,連三峽大學一年的學費都一萬了。
能狠心讓兒子輟學嗎?他們做不到。兒子的前途、一生的幸福……
兒子很懂事,每個星期回來一次,吃一頓飯,把換洗衣服拿回來換,兒子在學校洗衣服,用的洗衣粉會多一些。
兒子拿生活費也從不多要。給多少是多少,有時是三十,有時是四十,有時候是——十五,十五元那次是母親腆著臉皮向鄰居臨時借的。
第93節
兒子一次向父母提起,想買一點輔導書籍,班上別的同學都買了,老師推薦的。母親當時沒有做聲。
兒子下一個星期回家的時候,母親多給了他二十塊錢。兒子明白了家裡涼臺上,為什麼多了那麼多爛紙箱子和空飲料瓶。
兒子很懂事,默默的把錢收下。再回家的時候,給母親帶回一大袋鋁質的可樂瓶子。
母親生氣了:誰叫你幹這些的?!
兒子倔強的說:“反正他們喝了就丟了,我偷偷的去撿也不行嗎?”
母親要打兒子:“你不能丟這個臉……不能……”
母親的思想還是很傳統,認為撿渣貨很下賤。可是時代變了,勞動不分貴賤,人不分等級,靠雙手勤勞致富……
這些道理,你相信嗎。
我不信。
兒子很聽話,他很乖,但他更聰明。
兒子再到週末回家,他不坐車了。他提前三個小時下課,從學校開始,穿越整個城區,走回家。他倒不是為了節省那一塊錢的車費。他在路上撿空瓶子。既然母親認為他不能在學校丟人,他在街上撿,沒問題吧。一中到伍家崗的直線距離是十五公里。
兩口子焦急的等著本該早就到家的兒子,一直等到夜幕降臨。兒子回來了。
母親看著兒子灰頭土臉的提著個骯髒的蛇皮袋子,走進家門。立馬操起擀麵杖,可是打不下去。
吃飯的時候,父親不停的勸兒子:“我們就是砸鍋賣鐵……就是砸鍋賣鐵……”
兒子臨近高考了。兒子很瘦,面黃肌瘦,兒子已經連續兩次回來,沒吃上肉了。
兒子在學校也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