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系統圖
要想系統地看清現實,關鍵是要把影響力看做一個圓形迴路,而不是直線的單向作用。“線性”思考讓我們養成了反應式的思維模式。上述方法是打破這種思維模式的第一步。每一個圓都是一個故事。追溯影響力的迴圈運動,你會發現某些模式是在不斷自我重複,一次接著一次,使局面變好或者變壞。
從某個局面中的任意組成部分,你都可以畫出箭頭,指出它會影響到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如上圖所示,水龍頭開關的位置透過箭頭指向了水流量。水龍頭開關位置的任何改變,都會影響水流量。但是箭頭絕不會孤立存在:
我們要把故事看下去,可以從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開始,看著情節按照相應的順序發展,就像玩具火車沿著鐵軌一圈一圈地進行週而復始的旅程。從決策者的行動開始追溯下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調整了水龍頭開關的位置,這改變了流入杯中的水流量,繼而改變了水位。當水位改變的時候,感知到的差距(現有水位與期望水位之間的差距)同樣改變。隨著差距的變化,我再一次調整水龍頭的位置,依此類推。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5章 心靈的轉變(5)
當解讀一個反饋迴圈圖表的時候,最主要的技巧是要能夠看明白圖表所講述的故事:圖中結構如何創造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或者,在一個複雜結構中,多種行為模式)和此模式可能如何受到影響。在這個例子中,故事是說把水杯灌滿,等水逐漸灌滿,再慢慢把水龍頭關掉。
反饋環路儘管概念簡單,但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比如因果律。在英語的日常用法裡,說“我在往杯子裡灌水”,就意味著不假思索的單向因果律:“我在引起水位上升”。更準確地說,是“我的手在控制水龍頭的出水量”。很顯然,這個說法只描述了反饋過程的一半:從水龍頭開關的位置,到出水量,再到杯子裡的水位。
然而,只說反饋過程的另一半,也一樣不錯:“杯子裡的水位控制著我的手。”
這兩個說法都不完整。更完整的因果關係描述是:我想接一杯水的意圖,創造了一個系統,它使水在水位低的時候流入杯子裡,杯子滿了的時候就停止水流。換句話說,有個結構引起了行為,而結構之所以起作用,是由於我的意願和行動。這個區分很重要,因為只看到個別的行動,而忽略行動背後的結構,結果就會像第3章中的啤酒遊戲那樣。我們在複雜情況下感到無能為力,這是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日常英語裡的大多數因果判斷,都很值得質疑!大多數判斷都基於線性觀察方式,最好的情形也僅僅是部分準確;它們基本上只偏向於描述互動過程的某一部分,而不是過程的全部。
反饋觀點還打破了另一個觀念,即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就是把我們自己看成活動的中心。簡單的說法,比如“我在往杯子裡灌水”,描述的就是以人類為活動中心的世界,那裡的人類在操作一個無生命的現實存在。從系統觀點看,人類是反饋過程的一部分,不能獨立於這個過程之外。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意識。它讓我們看到,在不斷影響著自己的現實存在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被現實存在所影響。這種意識的轉變,也是生態學家們極力提倡的:我們必須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與自然分離。這種意識的轉變,還是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哲學傳統所認可的。比如在《薄伽梵歌》(Bhag*ad Gita)中的“懲罰”(chastisement)一段,就有這樣的話:
一切行動只能從自然的特性中產生。而陷入我執(egoi*)迷惑中的自我,卻認為:“我是行事者。”7
另外,反饋的概念還使有關責任的倫理道德問題複雜化。在反恐戰爭裡,誰負有責任?從雙方各自的線性觀點看,責任很清楚:在對方身上。“是他們的侵略行為迫使我們作出回應。”線性觀點總是要找出單一的責任中心。出了問題,要麼責怪別人:“是他、她或它乾的”;要麼內疚自責:“是我乾的”。從深層角度看,責怪別人和內疚自責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它們都來自線性思考方式。從線性思考出發,我們就總是要找出某人或某件事—要負責任的一定是他、她或它,有時甚至是我們自身的隱蔽代理。我兒子四歲時不想吃青菜,就說:“我的肚子不讓我吃這個。”我們可能會笑。但這與成年人把責任歸於某處,比如“我的神經衰弱症讓我不能信任別人”,難道有什麼區別嗎? 電子書 分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