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很疲憊,不過,這不能遮擋祭天大典的意思所在。
大秦正走在一條高速擴張的道路之上,他的強盛,在祭天大典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這樣的慶典,本就是為了彰顯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所設。
自從景興皇帝登基,成為大秦的主人,這樣的慶典已經有過兩次了,一次是為了平滅蜀國,一次就是如今,在平滅西夏之後。
也只有滅國之戰,才配得上這樣的典禮,可見。祭天大典之重要。當然。在祭天大典之上,還有著封禪之禮。
那些千古明君們,都會封禪於泰山,以示天下安康,並彰顯他們無人可及的功績,但那是定鼎天下之後的事情了。
祭天大典之後,成武皇帝陛下並未失信於群臣,隨後便立下儲君。正是皇次子李珀。
好像這一次盛典耗費了朝臣和皇帝陛下太多的精力,二月間便再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發生了。
到了三月,南方早已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但大秦的大片疆域,還都在料峭的春風吹拂之下,冰雪初融,天氣卻還寒冷。
隨著春風到來的,還有東邊傳過來的陣陣殺氣。
樞密院和兵部已經暫時結束了爭吵和糾纏,在這個時候,無論樞密院。還是兵部,甚至於其他六部人等。皆都意識到,今年的戰事已經不可避免。
大秦在平定西夏之後,好像根本不用喘一口氣,歇上一歇,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今年發動一場更為恢弘壯闊的戰爭。
東邊的大軍已然蠢蠢欲動,而朝臣們也有著太多的期盼,中原,永遠都是漢家兒郎最嚮往的地方,只有佔據了那些膏腴之地,大秦才能真正稱之為一個王朝,也是繼大唐王朝之後的另一個強盛的漢家王朝。
後周,南唐便是這條道路上兩塊必須被搬開的巨石。
三月初,大秦派出了使者,他們的目的地便是佔據江南煙雨之地的南唐,並許之以荊襄之地,結為盟好,同攻後周。
這是大秦必然的選擇,至於南唐會不會聽從大秦的建議,在後周背後捅上一刀,誰也不太清楚,也沒有人太過在意,南唐向來軟弱,信心膨脹的大秦上下,並未將他們看在眼中……
後周即滅,下一個便是南唐,這個時候,沒人相信,後周,南唐能阻擋住大秦越來越鋒利的鋒芒。
晉國公趙石終於在三月初,被召入宮中,照例,和皇帝陛下談了些什麼,眾臣沒有聽到什麼風聲。
但隨後,皇帝陛下便謹慎了許多,召集樞密院幾位大人商議軍國大事的次數也多了起來,好像,晉國公趙石給信心滿滿的皇帝陛下潑了一盆冷水,讓皇帝陛下變得有些遲疑了。
這個表現是如此的明顯,再次讓朝臣們意識到,大將軍趙石對皇帝陛下的影響力……
但還是沒有人會相信,只憑大將軍的隻言片語,就能阻擋一場已經如箭在弦的戰爭的到來。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之,許多人膨脹的信心開始發生了動搖,談論即將到來的戰事時,也謹慎了起來。
也許,朝堂上有很多人不喜歡晉國公趙柱國,但所有人都必須承認,這位大將軍是大秦上將中最耀眼的那一位,在戰事上的發言權,都無人可及。
他已經用敵人淋漓的鮮血以及從河中,到草原,以及西北,蜀中各族人等的累累白骨,建立起了他不敗的威名。
他在戰陣上的天賦和功勳,讓最痛恨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很難被正面擊敗的大秦名將。
所以,他說出來的話別的也許還可以當做耳旁風,但就戰事而言,沒有人會認為大將軍趙石會胡言亂語。
有那聰明人會想到,大將軍趙石也許並不願意東邊的領兵將領們立下太多的功勞,以免動搖他的地位。
但睿智的人都不會做如此想法,他們只會覺得,也許東邊的戰事要出什麼波折?
所以,之後樞密院和兵部更加繁忙了,戶部也在調動糧草,在東邊送過來的軍職任免上,也越加的仔細,朝廷中不可抑制的出現了過度緊張的情形。
很多人都是心事重重,也讓下官們開始了擔憂。
而就在這個時候,關於大將軍折匯的處置,朝廷終於有了定論。
朝廷並沒有給大將軍折匯加上太多的罪名,說了很多,其實最確實的罪名只有一個,喪師辱國而已。
關於他在平夏戰事中的種種,都被隱匿了下來,算是稍稍全了折家的顏面。
但只這一條,也已經足夠了,能稱之為喪師辱國,也就是說,他這一敗,讓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