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詩篇。
但一提到洛陽,首先想到的便是牡丹花節,這就是區別,非要說一點什麼的話,就是這裡少了幾分帝王之氣……
張培賢聞言,哈哈大笑,揚鞭指著洛陽城,“確實雄壯……但在咱們面前,先想到的是,肯定是怎麼把它打下來,老夫可是聽聞,當年國公入長安時,在景王府一番高論,震驚四座,老夫應該沒記錯吧?”
趙石不由失笑,那會兒的一些胡言亂語,沒想到還有人記得,“這麼說來,應該是英雄所見略同了?”(小說《將血》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不滿
不過,不管有著怎樣的豪言壯語,有著怎樣的英雄氣盛,趙石都看的出來,那個當年與折匯分統左右兩軍,殺的三十萬金兵大敗虧輸的張大將軍到底是老了。
張培賢是幸運的,作為武人,生逢亂世,得領大兵,征戰沙場數十載,相比承平時節,為文人走狗的軍人,也只能用幸運這個詞兒來形容。
但張培賢又是不幸的,不幸之處在於,前半生困於時局,流於平庸,不得其志,後半生手握兵權,開疆拓土,卻又顯得有些才幹不足,屢受挫折,更不幸的是,後起之秀扎堆的湧出來,爭先恐後的想將他這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老了,不光趙石看的出來,張培賢自己其實也感覺的到,只是他不願服老而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張培賢還沒老到廉頗那種程度,為小人所陷,連自辯一聲都不成。
不過,他眼前這位趙大將軍,晉國公可不是什麼小人,雖然趙石的這句話讓他有些不喜,什麼叫應該是英雄所見略同。
他張培賢難道連英雄兩個字都當不起不成?
不過在小他一半兒的趙石面前,這個脾氣他發不出來,只能窩在心裡,一笑了之罷了。
但他說對了一句話,在他們這兩人眼中,天下雄城也就那麼回事兒,大軍一到,管你有多險峻峭拔,又多有名氣,都要想法攻下來,將其踩在腳底下才成。
話有點不投機,趙石對河洛文武的主人翁精神過強有點不舒坦。張培賢也稍微感受到了趙石的強硬,晉國公到了河洛,畢竟不是來遊山玩水的。
官場中人都很敏感。布政使韓聰隱約覺得有了不妥,立即插了進來,講起了洛陽城的精彩故事。
兩位大將軍讀書都不算多,聽的津津有味兒,實際上,誰也沒往心裡去,古人的故事再精彩。也不如他們自己創造的故事,而以他們的權位,也沒幾個古人能比得上了。
兩人各懷心思。任憑韓聰發揮,自家的話卻越來越少,於是,在布政使大人講的口乾舌燥中。旌旗漫卷。一行人迤邐入了洛陽城。
這麼個時節,洛陽牡丹是不用想了,洛陽的人口和鼎盛時也差的老遠,蕭條敗落之象一言難盡。
洛陽文武沒弄什麼表面文章,沒有沿街焚香叩拜的百姓,也沒有過多的軍兵在兩旁沿街把守。
當然,如果換個人來,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了。晉國公嘛,還是小心為上。
“今晚。吾等為國公接風洗塵,還請國公務必賞光。”
說這話的自然是韓聰,趙石乾脆的點頭應了,他算看出來了,河洛的這兩位文武之首,相處的應該很不錯。
河間韓氏,韓煒沒了,底氣也就沒那麼足了,而且,河間韓氏正在往外走,正德年間,河間韓氏成了標準的土皇帝,成武年間,這個土皇帝也就當不成了。
景興鼎革敲破了他們的外殼,而成武皇帝,正在挖他們的根子,這個標準的地方豪族,像延州張氏等一樣,其實也正在面臨著選擇。
大將軍張培賢向來喜歡左右逢源,和河間韓氏交好,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地方。
“國公向有善飲之名,今次,咱們河洛上下,可要見識一下了。”張培賢笑道。
趙石現在也替張培賢感到難受了,兩人年紀足足差了一半兒,又同為大將軍,不能過於諂媚,又不能在河洛上下落了自家的威風,這中間的分寸,也夠張大將軍頭疼的了。
趙石就笑,“張將軍,國公什麼的就不用叫了,趙石當年還曾在將軍麾下效命,年紀上也算是晚輩,將軍喚一聲柱國也就是了,咱們這些人,講那麼多俗禮做什麼?”
張培賢愕了愕,接著便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