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牒,到了最後,終於確定,這支頗為龐大的異域商隊,是透過玉門關,走過了敦煌古道,才來到這裡的。
商隊中,以頭髮捲曲,高顴深目的回鶻人為主,其中還有些吐蕃人,其他一些人種,就不是他們能夠認得出來的了。
當然,其中還有著漢人的身影,只不過是充當隊伍的翻譯,可見,這支商隊準備的很充足。
這是駐守肅州的秦軍第一次見到來自西邊的商隊,其實,同樣是如今肅州百姓第一次見到西邊的異族商隊出現在肅州城內。
這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刻,意味著絲綢古道在數百年後,再次暢通了起來。
也意味著,漢人再次接觸到了西域種族。
同樣也意味著強盛起來的大秦,已經將自己的名字,傳到了很遠的地方。
太過的意義,不用多做贅述。
但這個時候的肅州守軍,卻顧不上管這些。
守衛城門的秦軍上下,都頗為慌亂,他們的長官,一邊檢查過商隊的文牒,一邊埋怨著西邊都瘋了,放這麼大一支隊伍過來,卻沒事先通報一聲。
實際上,商隊到來的訊息,此時早已傳回西涼,只不過商隊來的太快,返還的文書,還沒到達肅州罷了。
駐守於沙洲,玉門等處的駐軍,其實同樣有些慌亂,最終讓這支商隊透過,不過是因為這支商隊拿著的不但有西州回鶻汗國汗王的文書,還有著印有吐蕃歸義王王印的信箋而已。
這麼一來,這支商隊其實已經差不多相當於回鶻汗國的使節了,沒有道理進行蠻橫的阻攔。
不過除了急報西涼之外,幾支駐軍都沒有再多的動作了。
護衛這麼大一支商隊前行,人手不足不說,而且擅離駐地,在秦軍軍律中,是乃死罪,秦軍軍法嚴厲,尤其是西涼一路宣撫使郭將軍,脾氣很不好,誰也不敢犯這個糊塗。
所以,等商隊大搖大擺來到肅州,其實也只是重複之前的故事,沒有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