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變幻莫測而又美妙;漸漸的,形似“碟盤”,變大如同“草帽”,近前是一碟形金屬殼體,或急轉,或浮懸,或升或降,從容自如……

這不就是飛碟嗎!馬丁幾乎要叫出聲來,苔露絲捅捅他,意思叫他安靜點。

話外音:這就是利用“鐵磁物質的相變特性”製造的飛碟。

“飛碟!”馬丁想起同夏菲在撒哈拉大漠那夜看到的光團,那個形似“草帽”或“碟盤”的金屬殼體,原來就是某種合金鐵磁體。他對“鐵磁相變”自不陌生。相變一旦發生,在臨界點上,鐵磁體的磁化率發散,外磁場強度為零時,總磁化強度趨於零。具有相變特性的飛碟只需極小的激發能如外磁場擾動,就能使鐵磁體獲得極大的磁化能。在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及浩瀚的宇宙中,到處都存在磁場,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時,飛碟只需調節和控制“反物質動力”,――那是狄克笑而預設的,他猶言在耳,展開想象。——比如電子與正電子的發生量,就很容易實現“鐵磁相變”或“反鐵磁相變”。那麼具有相變特性的飛碟就可以從一個“相態”連續地變到另一個“相態”,幾乎不需要什麼時間,我們地球人看起來就是突然發生,瞬間消失。飛行中殼體溫度很高,使周圍空氣電離,形成一道光圈,形同是火球,既無氣浪,又無聲響,周圍散射光的強度和顏色,必是產生類似於“臨界乳光”那樣引人注目的變化,如同許多目睹者描述的那般變幻莫測而又美妙的景觀。當溫度降到相變點以下,自發地突然出現宏觀磁矩,飛碟自身磁場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駕駛員調節磁矩大小和方向,飛碟就可以實現自由懸浮、降落和起飛……

話外音:要實現宇宙航行,還必須突破時空障礙。我們的宇航之父――狄克薩斯和一批科學家尋找到一種新途徑,這就是“時空相變”。人類長期生活在三維時空裡,仰望星空,廣延無垠,時間流逝,不捨晝夜。“光速不變原理”開拓了我們認識宇宙的視野,把時空觀念擴充套件到四維,同時也設定了“光年”的時空障礙,判定人類飛越宇空到其他星球旅行不可能。科學家另闢蹊徑。既然溫度、密度、壓力、電場強度、磁場強度等強度量變化,可以造成空間均勻或不均勻的分佈,以致發生相變。速度也是一種強度量,業已證明高速運動物體的長度縮短和時間延緩,那麼物體運動速度達到某一臨界值,也應該會造成時間和空間發生相變。因此狄克薩斯和一批傑出智慧的科學家有理由假設:光子是臨界物質,光速是臨界速度,是我們這個宇宙中運動物體時空發生相變的“臨界點”。在真空中,光子總是處在臨界狀態,既是粒子,又是波;光速確實不變,“光速不變原理”一點也沒錯;到底是不是恆等於每秒48萬公里(WUTOR星球上計算的光速),則應依不同宇宙真空性質而定。同樣,任何高速運動物體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又不同於光子,不受真空性質約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達到或超過光速。這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宇宙範圍內,運動物體的速度可以等於或大於臨界速度,進入臨界與相變狀態;運動物體達到(或超過)臨界點,只需極小的激發能或源動力,就可以從任何一個“相態點”(粒子態或波動態)連續地變到另一個“相態點”(波動態或粒子態),再也分辨不出粒子態和波動態的差別,進入公眾尚不知道的“相變態”。――我們WUTOR人人稱道的狄克薩斯和一批科學家稱為“時空相變效應”。

由此,科學家透過超高速電子計算機模擬試驗,研究出“時空相變”理論模型。下面請諸位看熒屏,那就是超高速電子計算機中模擬的“時空相變”影象。

一艘飛船呼嘯著從遙遠的星際塵埃雲中穿出,突然加速,人們看到飛船似乎未動,星系團,星雲星系,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恆星,行星……大海燈塔一般唰唰唰地從飛船旁邊疾馳掠過,緊接著銀河星系撲面湧來,獵戶座,天鵝座,船帆座,天蠍座,獅子座,人馬座……如潮水一般洶湧,奔騰流瀉。

馬丁在飛船上已經親眼見過這一壯觀景象。

話外音:高速運動物體除了長度縮短和時間延緩二種效應外,還有第三種效應:時空偏轉。當時空偏轉角達45度時,便發生時空相變。此時相當於運動物體速度達到或等於光速,相對論性長度趨近於零,時間趨於無窮大,物理量表現出反常的奇異性:時間發散,長度(體積、密度)濃縮為零。這就是典型的相變和臨界現象特徵。平日裡我們感覺時間一秒一分從身邊流逝,空間廣闊無垠。剛才諸位看到,宇宙空間從飛船身邊疾速流逝,時間廣延無限。就相對論性時空而言,時空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