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架樣機,不過這個計劃並不現實。一種全新的,而且有太多技術創新(比如全封閉是氣密座艙。大功率渦輪增壓發動機,電動炮塔,自動駕駛儀,自動轟炸儀,高精度陀螺儀,地形導航系統),幾乎不可能在半年之內解決掉這些問題的。
對日戰略轟炸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轟炸機,載兩噸炸彈,能夠飛行到1800公里外投彈的“狼鳩”實際上已經足夠使用了,問題的關鍵是在彈藥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燃燒彈供應。那麼對日轟炸就只能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難以迅速取得成效。因此,在保證轟炸機的生產,研製之外,彈藥供應成為了最重要的專案。
當時,帝國海軍有十家彈藥工廠,分別為海軍提供炸彈,魚雷,炮彈,槍彈,以及一些特殊的彈藥。這其中有五家工廠在製造炸彈,並且都已經投入到了燃燒彈的製造工作中來。另外五家工廠也在迅速擴大規模(帝國不缺乏人力,至少在戰爭期間是不缺乏人力的),準備生產炸彈與燃燒彈。僅八月份一個月,這些工廠就生產出了12萬噸燃燒彈,足夠2000架轟炸機飛六個架次了。而九月份,燃燒彈的產量提高到了18萬噸,十月份為22萬噸,十一月份為26萬噸,十二月份達到了創紀錄的34萬噸。這麼多的燃燒彈源源不斷的被送往前線,讓轟炸機部隊再也不需要為“斷糧”的事情發愁了。
海軍拿到新增撥款之後的好處很多,當然,其他方面也沒有耽擱。
“隼”式戰鬥機已經開始大批次生產,沈飛一共有三條生產線,一年可以製造至少3000架戰鬥機,而哈飛也建造了兩條戰鬥機生產線,南飛也在建造戰鬥機生產線。最後,海軍的指標是必須要有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達到每年為海航至少補充一萬架戰術飛機的能力(當時,戰鬥機的生產線與海航戰術飛機的生產線並無太大的區別)。而到七月的時候,海航的六支航母艦載機大隊都得到了新的“隼”式戰鬥機。
新的轟炸機也在七月份的時候完成了試飛,這實際上是帝國海軍艦載航空的第三批轟炸機。早在“禿鷲”研製成功的時候,沈飛就開始著手用“禿鷲”所使用的發動機來研製新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轟炸機(海航一直堅持要求艦載機部隊使用統一的發動機,以減少後勤負擔,而這被證明是一種很好的策略)。結果,這兩種轟炸機才製造了部分樣機,準備做試飛試驗的時候,日本艦隊就完蛋了。“翠鳥”與“魚鷹”被證明是可靠的轟炸機,所以海航就沒有采購這兩種轟炸機。在“隼”服役之後,海航下達了新的研製任務,要求以“隼”所使用的“風16”22缸大功率發動機為基礎,研製新的轟炸機。
因為當時沈飛還在繼續修改“隼”式戰鬥機的一些技術缺陷,還要集中力量製造“狼鳩”,研製新轟炸機的發動機。所以兩種新轟炸機(機體)實際上是分別由南飛與哈飛研製的。
南飛負責的是俯衝轟炸機。這種新轟炸機被命名為“射水鳥”。使用了“風16”發動機(限制了最大功率),採用了經過改進的機體,大量使用了鋁合金材料,並且對機身進一步加強,提高了俯衝轟炸的效能。最大的特點是,轟炸機的腹部與背部各有一塊巨大的減速板,這樣轟炸機可以在儘量低的高度上投彈,然後改出俯衝。
哈飛負責的是魚雷轟炸機。這種新轟炸機被命名為“海雕”。使用的也是“風16”發動機(同樣被限制了最大功率)。哈飛沒有利用沈飛之前的研究成功(實際上,“射水鳥”就是在沈飛上一種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幾乎是全新研製。同時,哈飛在設計上已經考慮到今後採用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所以留有一定的改進餘地。“海雕”能夠成為一代名機,這與哈飛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的改進有很大的關係。這種一直奮戰到戰爭結束的魚雷轟炸機也成為了二戰期間世界上最好的魚雷轟炸機,特別是其採用了更大功率地發動機之後,其效能非常優秀。
兩種轟炸機的研製,以及初期試飛工作在九月份就已經完成了,但其生產計劃卻推遲到了年底。原因只有一個。沈飛提供的“風16”發動機幾乎全部給了“隼”式戰鬥機,能夠提供給轟炸機的很少。而沈飛的大部分發動機制造能力用在了轟炸機上,所以能夠提供給海軍戰術轟炸機的發動機數量很少。
可以說。23年是海軍航空兵(包括了戰略打擊部隊)的春天,隨著新式戰機陸續服役,以及大量的飛行員的加入,帝國海軍航空兵在這一年完全恢復了元氣,並且達到了鼎盛狀態。後來,當太平洋上爆發了更為殘酷的戰爭時,正因為帝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航空兵,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