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軍有要求,那麼飛機廠也就自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了。
實際上,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哈飛,成飛等幾家飛機廠不但在中美洲地區建立了飛機維修基地,而且還建立了幾條最主要的零備件的生產線。也就是說,可以為作戰飛機生產大部分備用零件,從而減少了後勤保障方面的壓力,提高了作戰飛機地利用率。當時,還有很多工廠都建到了前線去,比如青島兵工廠在聖地亞哥就先後建造了三條彈藥生產線,其中兩條生產線用於生產燃燒彈,一條用於生產普通炸彈。而這三條生產線所需要的工業原料都不是從帝國本土送來的,而是透過大西洋航線,從波斯帝國運來了汽油,從英國運來了炸藥,從巴西運來了鋼鐵。而這三條生產線上生產出的炸彈,佔到了投擲到美國本土彈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來運送彈藥的話,那麼就至少要多動用1500艘次的萬噸輪往返於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如果由一支50艘商船的運輸船隊來完成運送任務的話,那就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很明顯,這對後勤保障帶來的意義有多麼的重大。
可以說,為了儘快擊敗美國,帝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人員恨不得在前線建立所有的軍事工廠,以避免長途海運帶來的巨大麻煩。當然,這是肯定不可能的,當時也就只能針對最重要的後勤保障物資在前線建立工廠,以減少後勤保障上的壓力。
歸根結底,航空兵作戰不利的因素是很多的,可有一點卻不是硬體,以及制度上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的問題,那就是,航空兵的戰場太狹窄了。
任何部隊要在戰場上行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而航空兵是對活動空間要求最大的兵種之一。當戰場上的兵力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繼續提高兵力密度就沒有明顯的作用了。從後來總結出的航空兵戰術來看,在古已巴哈馬群島美國東南部地區,帝國航空兵最多隻需要投入2000架作戰飛機就足以使航空兵的作戰效率發揮到極限,如果再繼續增兵的話,不但不會起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會產生一些負作用,比如增加了指揮上的麻煩,降低了作戰效率等等。
也就是說,當時帝國航空兵投入的2萬多架作戰飛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就應該透過擴大戰場,來擴大航空兵的活動範圍,從而投入更多的兵力。其實,這也正是拖垮美國航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國航空兵的規模本來就小得多,只要延長戰線,擴大戰場,那麼美軍航空兵的兵力就將捉襟見肘,從而難以確保在每一個戰場上都投入足夠的力量,最終輸掉整場戰爭!
最先確定要擴大戰場的就是談仁皓,十一月上旬,談仁皓就找到了羅雲衝,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隨即羅雲衝就同意了談仁皓的觀點,並且讓韓紹鋒全力配合談仁皓,爭取儘快擴大戰場範圍。
當時,談仁皓唯一的選擇就是百慕大群島,在帝國陸海兩軍都沒有確定是否要去攻打紐芬蘭島,或者是新斯科舍半島之前,百慕大群島是美國東海岸附近唯一擁有戰略價值的地方。而且,百慕大群島也是美國東海岸地區最後的屏障,打下百慕大群島的戰略意義也並不僅僅是為航空兵多提供一個前進基地那麼簡單!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三節 前沿島嶼
百慕大群島屬於英國的海外領地之一,不過在戰爭爆發之居獺久,英國就為了獲得美國海軍的一百多艘在一戰期間建造的驅逐艦,將百慕大群島租借給了美國,租期20年。因此,現在駐紮在百慕大群島上的不是英軍,而是美軍。
百慕大群島的總陸地面積僅50餘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位置最靠北的珊瑚礁島群。群島各島地勢平坦,最高海拔點不70餘米。島嶼上多鹽沼以及平地,海岸線曲折,有很多天然的深水港灣,是理想的天然港口。在7座主要的島嶼中,有3座島嶼上可以修建機場,其中哈密爾頓所在的百慕大島上可以建立大型機場,部署重型轟炸機。另外聖喬治島,以及薩墨塞特島上可以建立小型機場,部署戰鬥機。
百慕大群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哈密爾頓距離諾福克1150公里,距離華盛頓與紐約都不到1300公里。也就是說,部署在百慕大群島上的遠端護航戰鬥機完全可以飛到美國東海岸上空巡邏。另外,潛艇也可以部署在這裡,縮短作戰距離,延長戰鬥巡邏的時間。陸戰隊也可以將這裡當作前進基地,登陸艦隊與運輸船隊可以部署在島嶼內部的天然港灣內,今後不管是北上攻打紐芬蘭島與新斯科舍半島,還是向西進攻美國本土,百慕大群島都是理想的前進基地。
也正因為百慕大群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