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人很不爭氣,都是有縫的蛋,個個屁股上都不乾淨,被人家一抓一個準。這些彙報材料,早擺在劉啟的桌案上了。
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如果按這種套路一步一步來,隔個一兩年弄掉一個王爺,似乎不會把事情弄的太糟。可問題是晁錯耐性不夠,等不急。而劉啟在這件事上也有些沉不住氣。這君臣二人,經過簡單的磋商後,挑了幾個人,準備動手。
應該說,劉啟最想削弱的物件是吳王劉濞。一則吳王勢力最強,二則兩人之間有過節。不過劉啟揣摩一番後,決定繞個彎,先找幾個軟柿子捏捏,免得把諸侯們刺激的太狠。
而事到臨頭,劉啟還多少有些猶豫,若天下一旦有變,劉武的態度就變得極其關鍵。可宴席上搞的那一處,似乎打亂了自己的佈局。
可晁錯搖了搖頭,“聖上可再向梁王示好即可,無需再次顧慮。真若有變,梁王也會站在你這一邊。”
既然如此,那就幹吧。
有幸成為第一個被宰物件的幸運兒是楚王劉戊。一個實力不強、比較囂張,還渾身小毛病的傢伙。
就在劉武和韓安國聊天之時,一群不速之客衝到楚王官邸破門而入。
劉戊提上褲子,拿起寶劍就衝了出來,“什麼鳥人敢到我官邸鬧事?”
他剛喊完這句排場話,晁錯就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聖旨下!”
劉戊沒辦法,只好規規矩矩跪在地上。
“楚王劉戊於太后(薄姬)服喪期間,與人通姦,罪大惡極,交廷尉緝拿論處。”
劉戊聽完聖旨後,勃然大怒,從地上一蹦而起,準備提劍活劈了晁錯。
不過他還沒能進身,早被人逮了過去,拽著就走。劉戊被拖著一邊走,一邊罵,“晁錯,你不得好死!”
的確,他罵的一點也不錯,但他沒想到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同樣合適。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梁王進京(二
要說劉啟和劉武之間,感情的確是頗深的,但並沒有深到不分彼此的程度。
從古至今,把自己的鑾駕借給兄弟做的案例並不多,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鑾駕”和“龍椅”都是很特殊的物件,不是誰想坐就能抬屁股上去的。也不是這些物件的製作材料有多麼特別,關鍵是它的象徵意義很厲害,並且也會給外人一些不是太好的資訊。所以,歷代帝王們都比較矜持,無論如何封賞大臣,但從不在“鑾駕”、“龍椅”上做文章。
可劉啟破了例。
實際上,在破例之前,劉啟已輾轉反側折騰了一夜。
在後世,我們常把劉恆、劉啟這父子倆放到一起說事。要說這是有道理的,子承父業,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沒理由把分開講。久而久之,給人留下一個錯覺——性格相似。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兩個人在性格上有很大出入。
劉恆少年老成,智商很高,一件事情出來後,無需太動腦子就能抓住其本質,不動聲色地置對手於死地,並且自己還能落個好名聲。他生性沉穩,說話起話來滴水不漏,讓人覺得很實誠、很靠譜,可回頭一想才能明白已跳進坑裡邊去了。誰要傻著臉去和他鬥智,怎麼被賣掉都想不明白。
而劉啟卻並非如此。
劉啟的性格上有一個軟肋——急躁,遇事很不冷靜,當太子時就曾一怒之下幹掉了吳國太子。他的這個毛病老爹劉恆很清楚,臨死還專門交代:戒躁。他講話水平不算太高,有時說的話甚至不怎麼過大腦,當然也讓自己很被動。並且他智商也不是太好,看問題有點滯後。
不過劉啟稱帝后,謹遵老爹遺言,遇事先咬著牙不說話,試圖克服這個軟肋。但這畢竟是天性如此,時不時還會犯病,比如在“削藩”這件事上,表現的就很明顯。
但也是取得了不少成效的。為填補說話和智商上的不足,他還真下了不少功夫。
一件事情出來後,硬咬牙不表態,先在心裡琢磨,琢磨明白後接著想對策。再急的事情報上去,都得給這位老大騰出一些忖度的時間,要不然一時三刻就能捅了他軟肋——和你急。他一輩子不容易,活的累,整天都在想問題。而這恰恰還不是他最擅長的,但沒辦法,誰讓他幹“皇帝”這份工作呢?
他的諡號中有一個“景”字是很貼切的,因為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這麼一重解釋:意大慮。也就是說喜歡深思熟慮,充分謀劃。
實際上,劉啟的角色和後世那個叫雍正的人很相似,雖然兩個人的辦事風格迥異,但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