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而且納瓦羅拒絕率隊前往。顯然,這是要給國際奧委會一個小小的難堪。最後埃羅拉只好請薩馬蘭奇帶隊出證。因為薩馬蘭奇曾多次同國際奧委會打交道,經驗豐富。

但一切都晚了。慕尼黑獲得了第20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一項事業或一個計劃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客觀條件,而有利的客觀條件的獲得又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及時地發現並抓住它。

1980年7月16日,薩馬蘭奇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訊息對於塞拉來說,彷彿是天賜良機。他決定力排眾議,一意前行。當天,他便撥通了西班牙駐蘇聯大使館的電話,

那天,工程師奧里奧爾·博伊加斯也在塞拉的辦公室裡。塞拉準備讓他擔任巴塞羅那市城市規劃建設的負責人,而博伊加斯仍然躊躇不決。當他聽到塞拉正在同薩馬蘭奇談論奧運會,不禁驚呆了。事後他對別人敘述了當時的情況:

“市長來到辦公室後,首先給薩馬蘭奇打電話,他們說了很長時間。打完電話後,塞拉告訴我,他是同薩馬蘭奇討論主辦1992年奧運會的事情。也正是這個爆炸性訊息,使我決定接受塞拉的任命。塞拉當時同我說的話就是後來向市民提出的爭辦口號:

‘1888年和1929年的博覽會是巴塞羅那城建發展的重要兩步,奧運會是第三步。’”當天下午,埃菲社記者羅赫爾·西門尼斯就薩馬蘭奇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一事電話採訪塞拉。塞拉立刻意識到,這正是個宣傳的好機會。他在電話裡提高了嗓音對西門尼斯說:

“一位巴塞羅那人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委實是巴塞羅那的驕傲。不過我們現在更感興趣的是有一天薩馬蘭奇能夠在巴塞羅那主持奧運會。”

塞拉的資訊第二天便傳遍了整個巴塞羅那,也傳到了莫斯科。《卡塔盧尼亞報》頭版頭條的標題赫然在目:

“塞拉夢想在巴塞羅那舉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新主席的當選使夢想可能成為現實”這無異於將了薩馬蘭奇一軍。

薩馬蘭奇雖然身在莫斯科,卻時刻關心巴塞羅那的情況,每天中午定時瞭解巴塞羅那的新聞動態。自然,《卡塔盧尼亞報》的這篇文章也傳真到了薩馬蘭奇手裡。下午,薩馬蘭奇即給塞拉打來電話,言簡卻意駭:

“我接受挑戰。”

作為巴塞羅那人,薩馬蘭奇誠然希望有一天奧運會能夠在自己的家鄉舉行。但更重要的是,當他意識到自己將要擔任奧委會主席的時候,就對奧運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長遠打算。他上任之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就遇到不少困難。首先就是申辦一關。1972年,以色列選手血染慕尼黑奧運會,後來以色列情報局追到天涯海角,把所有參與策劃此次行動的巴勒斯坦人全部殺死了,再加上世界輿論的譴責,巴勒斯坦人在這方面的行動有所收斂。接著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反常地出現了虧損,將近過了10年才把債務還清。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又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的抵制。種種窘境令申辦者瞻前顧後,舉步不前,1972年至1982年,奧運會無人主動申辦。

薩馬蘭奇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因此,他動員自己的故鄉率先擎起奧運會的旗幟,把奧林匹克運動再次轟轟烈烈地搞起來。

如果,巴塞羅那能夠主辦1992奧運會,薩馬蘭奇本人也不無好處。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定,1965年以後當選的國際奧委會成員年滿72歲必須離任。1992年薩馬蘭奇剛好年滿72歲。他何嘗不想主持1996年奧運會,因為那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百年盛典,是奧運史上極其輝煌的一頁。

但是如果年齡不允許他將主席擔任到那時,那麼1992年在家鄉主持奧運會後光榮地離任,他也算是榮歸故里、耀祖光宗了。他的體育大總管生涯也就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如果,薩馬蘭奇同塞拉以前的接觸還屬私下試探性的,那麼這次申辦活動序幕的正式拉開是在1981年1月31日。

這天,薩馬蘭奇和塞拉作為貴賓應邀參加西班牙《體育世界》報為評選當年最佳運動員而舉辦的“體育之夜”活動。場內彩燈閃爍,人頭攢動,記者雲集。

活動主持者請塞拉講話。塞拉對評選活動一帶而過,接著他把目光投向了薩馬蘭奇,神態嚴肅地說:

“小姐們,女士們,先生們,請允許我在這裡宣佈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要借國際奧委會新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場的機會,向他表達我們申辦1992年奧運會的願望。”

在場的人先是一徵,繼而爆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