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在蔣介石復出,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院長之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對上海的進攻,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在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援下,進行了英勇抵抗。
30日,南京國民政府宣佈遷都洛陽,是日晚,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蔣介石、汪精衛等軍政要人,相繼離開南京、渡江北上。
4月7日,“國難會議”在洛陽舉行,周佛海隨蔣介石前往參加。周佛海說:“在寒風凜冽之中,乘著專車赴洛陽出席會議。洛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地方,我還是初次瞻仰,但見黃沙白草,滿目荒涼,懷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73
顧祝同就任江蘇省政府主席之後,邀請周佛海前往協助,經蔣介石的同意,1932年1月4日,任命他為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33年10月3日,江蘇省政府改組,陳果夫繼顧祝同任江蘇省省長,但周佛海仍任原職。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前夕,江蘇省政府由鎮江遷往蘇北的淮陰。時周佛海早已離開南京,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遷往漢口,實際上與江蘇省教育廳脫離關係,但直至1938年8月9日,才將其免職。至此,周佛海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共計長達6年8個月之久。
自“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上海、南京等各地學生,及人民群眾,掀起了抗日反蔣怒潮。國民黨當局對學生的愛國行動採取了*措施,1931年12月10日,在南京向示威學生開槍,造成了“珍珠橋慘案”。慘案發生後,各地學生繼續罷課,示威*,抗議國民黨*學生的暴行。
周佛海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就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的,而且他的主要任務也就是要平息學生的抗日怒潮。周佛海上任伊始,就大肆鼓吹學生只應閉門讀書,而不應關心政治。 txt小說上傳分享
鎮壓徐中學潮(2)
1932年2月,周佛海在他創辦的《江蘇教育》雜誌上,發表了《為抗日救國敬告青年》。他在文章中,以青年學生的指導者的口吻,教訓青年學生說,對於抗日,不能只憑一時的“興奮之感情”,尤其需要有“明靜之理智,以分析之險惡之環境”不僅需要“熱烈之忠忱”,尤其需要有“精強之實力,以驅除當前之敵”。他宣稱青年人的救國行動,必須本著以下三個宗旨:第一,必須服從政府的統一領導與指揮,即必須“統一意志,集中精力,整齊步伐,於一個整個的指揮領導之下”,而不能“人自為戰,心自分野”。他說,如今政府已確定外交方針,國民自應與政府一德一心,援助政府,以為外交之後盾,而不應有任何反對政府之行動。第二,讀書就是救國。他說:青年人救國,“不在消極的奔走呼號,而在積極的探真求實;不在一時的緊張興奮,而在永恆的艱苦堅貞。尤不在消極的罷課輟讀,”“青年救國軔之讀書。”第三,必須要有忍耐精神,日本侵華由來已久,國難並非自今而始。因此,“青年切勿因目前現狀而悲哀,亦勿因心中感慨而憤激。”必須具有“忍辱負重之精神”,方可以“支此危局,渡此難關。”他要青年“端其品格,正其趨向,精其學識,專其技能。”一句話,只應專心於書本學習,而不應問其他。
1932年4月21日至5月10日,江蘇省立徐州中學的高初中學生,在全國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下,爆發了*。徐州中學是由前江蘇省立第7師範學校及第10中學合併改組而成的。有初、高中各6個班,普通科及師範科各3個班,共有學生507人,教職員48人。徐州中學是一所具有革命傳統的學校,在蘇北地區具有相當影響。4月21日,師範科三年級學生因不滿學校當局對學生的壓制,向校方提出交涉,請答應學生的合理要求,否則,將要求准予休學。28日,由於遭到校方的拒絕,師範學生首先舉行罷課。周佛海接得該校的電報後,即以教育廳1716號指令,飭令徐中校長,稱:“該校高中師範科三年級學生,因要求外埠參觀,以全體休學相要挾,並擅自罷課,實屬行動越軌。既經該校長切實勸導無效,本廳亦未便姑息,應由該校長查明主動,呈候懲處。如再執迷不悟,即令停學,並扣除保證金,追繳膳宿等費,以矯學風。”
周佛海本以為電令一下,*立即可以停止,但結果,卻使罷課的學生更加憤怒。29日清晨,不僅全校高、初中學生一齊罷課,而且將校長趕走,封閉校門,斷絕交通,益使風潮擴大。獲此訊息,周佛海害怕徐中*如火燎原,擴及全省,勢不易撲,因而決定採取嚴厲*措施。乃令該校校長仍遵前令,嚴厲處置,如諸生不受約束,即重犧牲,亦所不惜。同時,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