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文字功夫,以及橫跨諸多領域的知識,讓趙石覺得昏頭漲腦。
作為國武監山長,國武監操典上頭一個列名的大人物,卻對這許多篇章都一知半解,甚至有的根本一竅不通,這無疑是個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
但事情就是這般,在結束了這可以用度日如年來形容的幾天之後,趙石草草的在國武監操典手書範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大名,就匆匆跑去了公主府,舒緩自己疲憊的精神去了。
大秦成武八年五月,國武監操典正式刊印,手書範本被收藏入國武監密室,後來,隨著國武監的壯大以及國武監操典流傳愈廣,越加重要,國武監操典手書範本轉於皇室收藏……(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五章進攻
五月間,一個叫王罄的西蜀漢子,悄無聲息的進了長安國武監的大門。
說起來,他不是第一個入國武監進學的蜀人,相比其他生員,年紀雖然有些大,卻也不算多起眼。
沒有軍功在身,家世嘛,可以歸為寒門一列,還不識幾個大字,入學時得的評價卻不錯,弓馬嫻熟,但在長安國武監這裡,也不算什麼……
這樣一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順順當當的進了國武監,平常中也就透出幾分詭異來。
很快,就有人知曉,此人能入國武監進學,只因有人替其說了幾句話……
這樣的傢伙,幾乎天然便是生員們排斥的物件。
不過,王罄這人吧,愛說愛笑,好結交,喜熱鬧,很快身邊便圍攏一群年輕人,一些不利的流言還沒等傳開去,便消泯了下來。
但在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這個莽莽撞撞,一腳踏入國武監的西蜀漢子,自此開啟了他傳奇般的一生。
未來大秦第一位西域大都護,在二十五歲時,才名列大秦軍籍,和其他年輕人一起,滿懷期待,滿心興奮的成為了長安國武監中的一員。
如此說來,大器晚成一說,到是可以拿來在他身上用一用了。
當然,這樣風雲際遇的故事,歷朝歷代,都有流傳,也算不得出奇,在這裡也不用多說……
大秦成武八年,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年頭。
大秦軍政上的變革,後人們大多喜歡以大秦成武八年。國武監操典刊印為標誌。來評說大秦成武興革的一系列舉措。
實際上。大秦從成武皇帝即位開始,軍政上的變革就再未止歇,而醞釀了七八年的時間,經過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後,終於在成武八年掀起了一個**。
國武監操典在此時成書,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偶然,但換個角度看的話,也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而在大秦成武八年五月間。軍事上的變革正在漸漸深入,禁軍士卒的裁汰,已經接近尾聲,大批的禁軍士卒解甲歸田。
給地方上製造了許多麻煩的同時,也補充了地方人口。
與此同時,因禁軍士卒安置之事,風波迭起之下,樞密院也開始正視軍卒歸鄉所衍生出來的眾多事故。
於是,也開始了軍中變革上的最為重要的一步,對軍功。賞賜,撫卹。軍餉等一系列軍中重務的劃分進行梳理。
這無疑是完善軍事體系關鍵的一步。
對於軍人地位的提升,以及軍人以及其家眷生活保障等事上,都有著無法言喻的重要的作用。
隨著樞密院上書之事越來越多,不安的文臣們也開始本能的進行了阻撓。
但遭受了沉重打擊的文臣集團,在這個時候的抵抗只能說用軟弱來形容,軍人們佔據了明顯的優勢,並開始頻繁的觸及文臣們的底線。
軍功賞田,視武人職位以及所立軍功,徵收稅賦與文臣品級相類,傷殘者,與公侯同,見官不拜等等等等,如此種種,在之後幾年中,樞密院和中書都是糾纏不休。
而在成武八年五月,政事上的革新,其實還在醞釀之中,不論的皇帝陛下,還是中書重臣,好像都在等待一個契機。
對於成武皇帝來說,他憋著勁想要將景興鼎革拋在身後,將他那位無情無義的父皇乾乾淨淨的掃進故紙堆中。
而中書重臣們,在感受到武人們的咄咄逼人之下,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想要大展拳腳,在朝中爭奪更多的話語權。
君臣之心不同,但卻可以同策同力,所以,政事上的變革在此時看上去已是不可避免,之前種種,看上去不過是在為此做著必要的準備罷了。
在這個時候,大秦擴張的腳步,雖然因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