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皇帝陛下第一個發作的不是前方將士,而是內衙……
先是執掌內衙的三位大太監去職養老,接著便有明詔下來,內衙就此走進了墳墓,堪堪還剩下一口活氣兒,也不過是內衙留下的一些遺產罷了,至於由誰來接手,內衙已經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廢止內衙,在朝臣眼中當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舉,內衙行的是陰私之事,天然便為朝臣所厭,要知道,誰也不想府中的廚子或者其他什麼人是內衙諜探不是?
來自背後的陰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會讓朝臣們如鯁在喉,幾乎已經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內衙終於走到了盡頭,自然是拍手稱快者眾,誰還會為這些陰私小人說話?
趙石此時提到了兩件事,正是要接手內衙留下的一部分權力。
這是皇帝陛下的提議,朝堂上的情勢,也不容趙石拒絕,其實皇帝陛下打算讓樞密院接下來的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內衙最核心的權力。
至於監察百官動向,以為朝中御史臺之補充,皇帝陛下又存著怎樣的心思,趙石自然不會多問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該頭疼的除了皇帝陛下應該還有朝中文臣們才對……
說到正事,還是這樣的大事,三位晉國公府的幕僚臉色都凝重了起來,將其他亂七八糟的心思都拋去了九霄雲外。
幾個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這是要設立兩個衙門,歸樞密院統轄,若能成事,之後樞密院威權必然大漲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極為耐人尋味。
第一件事還則罷了,哨探敵國之事,皆有先例,無論後周,還是南唐,甚或是金國,西夏,都有著這樣的衙門,由誰統屬,各自不一,但總歸有跡可循,於樞密院有著好處,但也只能說是不無小補罷了。
這事就算成了,樞密院也只是在話語權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罷了,這顯然是個慢功夫,想從中書手中奪取更多的話語權,比如說對待敵國之國策這樣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的支援,也許到了到了中原一統的時候,也不會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樣了,如果是第一件事還可以說的添補內衙去後留下的空白的話,那麼第二件事就是**裸的爭權了。
軍中軍紀之事先且不提,重點在監管軍中將領這一條上……
雖然趙石沒有明說,但以軍紀而及不法事,這些字眼兒,各個都在往監管軍中將領這一條上靠攏。
先開口說話的是孫文通,也只有他對軍中之事最為熟悉,但他的語氣中卻帶著明顯的疑惑,“大帥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將領之任免,責在樞密,決於吏部……監察百官,更有這位朝中御史,堪問不法,有大理寺,大帥是想……”
李博文和陸敖聞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顫,腦海中頓時豁然開朗,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心驚……
軍紀,或者是軍中不法之事,這些都很籠統,照這個方向想下去,也就清晰的多了,若真把這些權責都收歸樞密院,老天爺,兩個人想想,都覺著有些不寒而慄,兵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詞句,不由自主的便浮現在兩個人腦海之中。
這可不能怪兩人胡思亂想,武**國,是文人們經過漫長的歲月,深刻的灌輸進人們的腦海之中,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
文人立史,借鑑於君王,遍數歷代武將專權禍國之事,讓帝王乃至天下人對武人都極為忌憚。
實際上,文人位極人臣之時,哪個又好相與了?只不過文人秉政,手段花樣多多,比武人要溫和的太多,又有文人刀筆為輔,掩蓋起來不遺餘力,也才顯出武將為禍太烈罷了。
這般下來,文人掌軍,也就稀鬆平常了,實際上,在前秦之前,領兵作戰之人,多數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粗漢,只不過後來文人僑情,將那些沙場名將,各個皆譽為文武全才罷了……
而在如何限制軍權上面,歷代皆有建樹,文人們作出了條條框框,以防武將禍國。
在如今看來,這條條框框已然極為繁多。
軍中將領任免之權,被分散到樞密,中書,兵部,吏部各個衙門,誰都能插話說上兩句,而事實上,軍將之考評,任免,處罰等等權責,大多都掌握在文臣手中。
一旦這些權力集中到樞密院,那麼,兵變亂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想法,自然而然便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而樞密院最鼎盛的朝代,輕言廢立,禍亂朝綱的事情,確實也屢屢發生,孫文通所問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