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聽著,嗯……好像有些意思。”
這兩個把柄抓的真是太結實了。
李吉這裡尷尬之色一閃而逝,論起氣勢來,他這裡還是落了下乘,心中暗道,一年不見,這位大將軍好像言辭又犀利了許多,當然,這只是他的錯覺而已,趙石向不以言辭便給著稱。
只是講氣勢的話,朝中文臣多數還真不夠看,有的人讀的書再多,也不如殺了一個人的罪囚。
武人講究是威嚴懾人,文臣們講究的卻是氣度雍容華貴,兩方比一比,分不出多少優劣,但在短兵相接之中,文人多數要落下風,被武將刺激的跳腳的文人絕對不只李吉一個。
但當趙石另外一句話出口,不但李吉,連李瓊都有些尷尬了。
國公為爵號,呼之總帶著尊敬之意,這個好說,但大將軍這個詞,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的人這麼叫了。
趙石的部下多數都呼他為大帥,到是別處的領兵將領,遇到了,可能會如此叫上一聲,回京之後,這麼呼之的可能要加上兵部或者樞密院的官員。
大將軍乃軍職,更像虛銜,象徵著趙石在軍中的地位,到了大將軍這個位置,便可開府建牙,和軍隊沾點邊的人呼之,以示尊敬之意……
當趙石成為興國公,其實很多人就已經改了口,現在是晉國公,份量更重了,喊上一聲國公,成為了第一選擇。
這裡面的差異,其實很多人琢磨一下,就能體會,也就不多說了。
而如今大將軍這個詞從李吉嘴裡不斷冒出來,更好像是一種挑釁,在暗指趙石只適合領兵,就不要在朝堂上指手畫腳了。
李吉是不是有這麼個意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有許多人在聽著看著,還被人挑明瞭,傳了出去,稍有走樣,便可能被人奏上一本,多出許多麻煩來。
李瓊之前還覺著有點新鮮,朝臣們唇槍舌劍,相互辯駁的事情他聽的多了,但真正見到卻沒幾回,何況你來我往的還是兩位國朝重臣……
不過現在,瞅著戶部尚書李吉難受的樣子,他卻不能不出口轉圜了,於是笑著道:“大將軍於國有功,英雄之名,早已遍於天下,又何必在乎什麼稱謂,來,李瓊敬大將軍,晉國公一杯。”
那邊李吉有了臺階,立時接話道:“多有得罪,還望……國公恕罪。”
趙石雖然在口舌上佔了上風,但在他本身而言,沒多大意義,如果真傳出去,李吉有麻煩不假,他這裡也得不到什麼好名聲。
見兩人舉杯,立即哈哈一笑,“不過一些玩笑而已,誰還能真記在心裡不成?”同時舉杯,與兩人搖搖一碰,一飲而盡。
至此,氣氛便緩和了下來,那些作陪的小官兒們,也算大開了眼界,一位大將軍,和一位尚書的言談交鋒,這可不是他們能夠見得到的場景,不想今日在皇子府上,卻親眼見到,親耳聽聞。
多數人心裡都是一個念頭,今日果然不虛此行。
精彩結束,宴飲也開了頭兒,先是禮敬皇長子李瓊,幾杯酒下肚,一群六七品的京官們,開始相互邀飲,氣氛漸漸歡悅了起來。
但實際上,大廳之中的客人分作了兩處,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上首三人,位尊職高,好像一條鴻溝,劃出了界限。
別說跟他們攀談,即便向他們敬酒,也沒那個資格,冒然上前,失禮不說,一旦被頂回來,臉面也就不用要了,在這裡可能還要落下一個攀附權貴的名聲,智者所不取也。
所以,上首這裡顯得很清淨。
李吉這次是堅決不願再跟趙石這裡討沒趣了,於是便有一句沒一句的跟李瓊攀談,說了半晌,趙石也明白過來了。
李吉出現在這裡並不意外,皇長子李瓊即將登上儲位,太子向來有在六部任職的慣例,第一站很可能就是戶部……
當然,這是早年的規矩了,因為戶部那時最為重要,事務繁複,太子到戶部歷練,最是合適不過,治國如治家,只有懂得理財之道,才能家中衣食不缺。
當然,現下也說不準,大秦的老規矩從來不很牢靠,如今六部之首非吏部莫屬,而兵部這裡也是重中之重,不定明日的座上客便能換成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呢……(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大事
像這樣正式的宴飲,歌舞幾乎必不可少。
酒至半酣,輕歌曼舞之間,賓客之間的交談也多了起來,上首三個人說話反而少了起來。
說到底,皇長子李瓊還沒登上儲位,而且,他很年輕,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