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是加了一層。

在見到景王之後,他到也不是沒有動過心思的,但一來事關重大,不知道這位王爺殿下聽了之後是作何反應,雖說眼前的是位正經的龍子鳳孫,但這麼大的事情他擔不擔得下來還兩說著地。

二來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年之久,憑那位的勢力,知情的差不多也沒幾個了吧?時日隔的又久,就算他出首,又能查出些什麼來實在難說的很。

猶豫了一陣,最後卻是一咬牙,站起身來,一撩衣服,端端正正跪了下來,“蒙殿下不棄,小人便也不敢欺瞞殿下,小人本姓崔,說來慚愧,小人祖上乃博陵崔氏之後的,先前居於慶陽……”

李玄瑾本待想將對方攙扶起來,伸出手聽到這裡,眉頭卻是一皺,手又慢慢收了回來,心裡卻是想道,怎麼又和慶陽有關了?這慶陽之變到了如今還餘音嫋嫋,這其中的故事恐怕又是驚人的很吧?

至於博陵崔這個姓氏,反而是沒怎麼在意了,博陵崔氏起於商周,盛於漢唐,是千載傳承地大家族,到了隋唐之時更有宰相之姓地稱呼,但到了如今嘛,雖還有人在各國為官,但確已經沒落了的,像唐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等一系列地氏族豪門,不過經安史之亂後,這些家族大多沒落,崔氏也不例外,便是此時李玄瑾聽了這個姓氏,心中也無多大波瀾的。

卻聽這位鄭……啊不,現時應該稱為崔先生了,卻聽他繼續說道:“小人自小家境貧寒,讀書十載本想著進京考取功名的,不過世事無常,小人父親亡故,安葬之後無以為生,卻是慶陽府知府大人知道了小人的些微才名。請了小人去府裡當了個抄抄寫寫的書吏,替知府大人整理一些往來文書……”

聽他說到這裡,李玄瑾心中已經通亮,慶陽之變為的哪般,不就是為了知府曹廣,轉運使張道行,指揮使陳衡等人將慶陽糧倉倒賣一空而起嘛,之後慶陽平定。幾個禍首死的死,沒的沒,雖然朝廷下令嚴查,但後來還是不了了之了地,眼前這人在知府府中作書吏,管理文牘往來,說的還能是什麼事兒?想到這裡,心裡咯噔一下。父皇不會就是為了這個才讓我來的吧?

正想間,那崔先生卻是沒有停頓的說了下去,“小人在曹大人府裡一干就是五年,秉著完事謹慎小心的心思,府內的事情從不出去亂說。作起事情來也算勤謹,漸漸卻也得了曹大人的信任,一些機密之事雖是不會跟我提起,但信件往來。府中賬冊,以及一些其他的東西都由我來保管整理了。

小人原也沒想旁地什麼,知府大人對杏村有知遇之恩,做起事來敢不盡力而為的?不過不久以後,我卻是發現了一些事情,知府大人每每將公務帶回家中處置,我便也時常能看到一些朝廷文牘以及賬冊之類的東西,糧草收支更是常見。

這原也沒有什麼。但小人卻發現……發現每次有糧草入庫,便總也有糧草支出,入庫數額巨大,支出雖小,但卻頻繁的很,有時一月之間甚至支出十幾次的,先時我還以為是鎮軍糧草支應,後來越想越是不對。鎮軍糧草支應怎會如此小法?也從未在知府大人的書房中發現鎮軍糧草回執。

小人不敢聲張。不過想起知府大人在城內有個侄子開了家米行,可能……這些東西如此機密。卻讓一個外人來保管,小人心裡著實有些膽戰心驚的。

那年冬天之時,知府大人以及幾位城中的大人慌亂成了一團兒,城中缺糧缺地厲害,幾位大人束手無策,夙夜密談,一日晚間,卻是將我喚了過去,也不知他存的什麼心思,將一本賬冊交在我的手上,之後便趕我出府,之後的事情相信殿下也都知道的了,先是慶陽民亂,接著便是兵變。

小人也看了賬目地,這些都是知府曹大人親筆所記,一筆筆額外的糧食竟然都是戶部直接撥付,再一次次經大秦西夏邊界的馬賊牽線,賣於西夏,所得銀錢一部分被幾位大人留下,一部分卻是不知去向,每次都有人到慶陽專門支取,想來和戶部也是脫不了干係的了,小人越看越是害怕,其時慶陽人心惶惶,多有出城自謀生路地,小人知道此地已經不能久留,這才領著家人混在逃難的人群當中出了慶陽。

之後碾轉來到這裡才定居了下來,因事關重大,小人又身份卑微,也不知求助於何人,後來這裡鬧起了匪患,先時也未曾多想,但次數多了,小人也知道這些匪人怕不是衝著小人來的?

便是昨晚那些人,恐怕也是京裡來的殺手多些的,事情便是如此,如何處置,小人全憑殿下便是,不過還望殿下垂憐,看在小人一雙兒女年紀幼小,不通世事的份上予以保全。”

李玄瑾雖然已經猜到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