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2部分

但微臣覺得,這非是讀書人一家之事……蜀國覆滅十餘載了,然到了如今,依舊有著秦人,蜀人的稱呼。”

“蜀人如今也是大秦臣民,為何還叫什麼蜀人,川人就不成?成都人,利州人,漢中人,都可以叫一叫,但如今卻還將他們一概論之,稱之為蜀人,怕是極為不妥。”

“這讓臣想起前秦故事,前秦始皇帝一統六國,但只經二世而亡,如此短暫,怕不是隻一句殘暴可以概括的了的。”

皇帝陛下精神為之一振,頷首道:“愛卿是說,始皇平滅六國,留下了太多後患,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前秦可不就是亡於霸王項羽之手?”

趙石點頭笑道:“陛下英明,微臣說的就是這個,那時天下一統,但始皇並未能盡收諸國人心,趙人,燕人,楚人,齊人,戰國七雄,各個割據已久,雖處前秦治下,卻還都有著自稱,可見,並不以前秦之民自居。”

“這與蜀人之稱何其相似,平滅後周之後,會不會又多出一個周人的稱呼?”

“所以,科舉案,小事爾,如何盡收蜀中民心,才是朝廷該考慮的事情,而非糾結於什麼讀書人……”

皇帝陛下放下酒撰,站起身來踱了幾步,半晌才笑道:“愛卿見解獨到,比朝臣們說的可要清楚的多了。”

其實,趙石這番話,並沒有多少遠見卓識,盡收蜀中民心,也是大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他的見解,卻能讓皇帝陛下有著耳目一新之感,是因為角度與朝臣不同罷了。

科舉案,就是讀書人的事情,朝臣們開始警惕於蜀人士子,從文官們的角度出發,做出的判斷以及反應,必然是針對於蜀中士子,所以科舉案後,蜀人官吏的日子必然不會好過……(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君臣(四)

不管怎麼說,趙石的話很合皇帝陛下的心意,皇帝考量政事,一般不會在細節之處計較,皇帝的目光,總是大局之上。

趙石所說,便很有一種大局感,雖偏於籠統,但對於皇帝陛下來說,比總是糾結於科場案,或者該怎麼處置讀書人要強的多。

而趙石也是旁觀者清,不關他自己的事情,也就不會計較於一處,若是真關聯在他身上,說辭定然不會這麼個模樣。

要不怎麼說呢,人非聖賢,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私心,一心為國者,不是沒有,但這樣的人總歸是少數,而且,其中還有像周清這樣愚直之人。

所以,賢明的君主,會用高明的政治手腕,避免臣子們過多的暴露出私心,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讓他們將才幹發揮出來。

皇帝陛下此時很想再問一句,之後朝廷又該如何自處,才能收取蜀中人心。

但話到嘴邊,皇帝陛下明智的忍住了,能從趙石口中聽到這些,已經很不容易,再問下去,便是強人所難。

當然,君有命,臣不敢辭,但趙石乃大秦上將軍,功勳卓著,皇帝陛下就要把握好這個分寸,不能像對待普通臣子般對待於他,而皇帝陛下確實也不想大將軍趙石在文治之上,有過多的權力。

這既是為自己著想,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當然,更是為大將軍趙石著想。

實際上,有了這一番話,皇帝陛下心裡已經敞亮很多。收取蜀中人心。手段很多。

一直以來。大秦也從來不曾放鬆過,讓蜀中讀書人入朝為官,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手段,現在看來,稍有挫折,但並不影響大局。

輕徭薄賦,那是題中應有之義,蜀中稅賦。已經和秦川差不多,十幾年來,蜀中稅賦只加徵過一次,從一年一收,到一年兩收,畢竟蜀中有天府之國的稱呼,就算一年兩收,也要比當年蜀國的稅賦要低的多。

而且,蜀中徭役,也輕的很。除了每年例行修繕溝渠道路之外,便沒有旁的徭役了。而這其中,罪役又佔了很多一部分,使蜀中百姓,生活安定,也日漸富足,這些年蜀中士子越來越多,也正體現了蜀中百姓之富裕。

但這些明顯還不夠,至於再多的手段,嗯,只要有了想法,朝臣們都是幹嘛用的,皇帝陛下一點也不擔心,朝臣們會沒有章程。

皇帝陛下想了想,他對科舉取士之法,越來越是不滿,但這事和趙石說說成,想讓趙石再說出點心意來,怕是強人所難了。

於是,皇帝陛下招了招手,外面的太監自然不敢遠離,時刻都在注意著殿內的動靜,這會兒立即便出現在皇帝陛下面前。

“換桌酒菜……”

說了半晌的話,酒菜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