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甲府,晴信命人制出旗印,上書:“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四句(語出《孫子兵法&;#8226;軍爭第七》,原文為“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同時,他叫來眾家臣,道:“此後,吾甲州軍便以此孫武子四句真言旗為旗印。”眾家臣皆振臂高呼。自此,“風林火山”之旗便一直伴隨著晴信,同時也成為晴信本陣的象徵。雖然國力大有提升,但形勢卻不容樂觀,甲斐處於各豪強包圍之中:東有相模北條氏,南有駿河今川氏,西有信濃諏訪氏,北有越後上杉氏。當時,信濃主要有守護小笠原氏、諏訪氏、木曾氏和村上氏。
同年,以“風聞賴重對寡人放逐家父信虎不滿”為名,晴信*妹婿諏訪賴重,同時許以“攻陷諏訪後,請賴繼公接任神社大祝”為誘餌,挑動諏訪下社的諏訪氏同族高遠賴繼叛變。六月廿四,武田大軍二萬二千人入侵諏訪氏領地。洶湧如潮的武田軍和高遠軍突破了仗突峠。七月初一清晨,諏訪軍騎兵三百五十人,足輕七八百人從上原城出陣,在矢崎原的犬射馬場和武田軍交戰。初二日,高遠軍到達安國寺,諏訪軍腹背受敵。經過軍議,賴重於夜晚放火燒燬上原城城下町,向桑原城敗退,武田軍乘勢奪得上原城。翌日清晨,武田軍逼至桑原城外,賴重退無可退,遂出城最後一戰。諏訪軍以逸待勞,在其奮戰下,疲於奔波的武田軍抵擋不住,向上原城方向退卻。就在此時,高遠軍從大熊方面攻入,戰局頓時扭轉,諏訪軍敗退回城。桑原城已是孤城一座,賴重之弟賴高帶領二十多名家臣請求賴重向武田氏投降,以圖保全性命,東山再起,賴重無奈之下籤訂了城下之盟。初四日,諏訪全軍降服,桑原落城,賴重等被押往甲斐。廿一日,在甲斐的坂垣東光寺留下辭世句後,賴重兄弟被迫切腹自盡,年方二十七歲,東山再起的想法也隨之化為泡影。
控制著諏訪、伊那一部分的諏訪氏已經滅亡,然而晴信之妹、賴重之妻卻產下一子名曰寅王丸,晴信恐其日後繼承家業,於武田不利,但又怕被冠以殺害外甥的惡名。正在他左右為難之時,臣班中走出一人,此人瘸腿獨眼,相貌甚是難看。那人開口道:“臣有一計,可解主公之急。”晴信舉目觀瞧,不由得心中大喜,連忙說道:“有何良計,快快獻來。”原來,說話者並非旁人,乃軍師山本勘助,他獻策:“主公可娶賴重之女諏訪御料人(御料人:又稱御寮人,對有地位人家兒女的尊稱。諏訪御料人,諏訪賴重之女,在很多影視劇中被稱為由布姬)公主為側室,公主所生之子,日後可繼承諏訪家業。”晴信聞之大喜,從其言。
在諏訪遺領的分配上,晴信堅持宮川以東屬武田氏,以西劃分給高遠氏。九月,高遠賴繼因不滿遺領劃分及未得神社大祝一職,率軍攻入諏訪上社。晴信大怒,以諏訪氏遺子、外甥、時年兩歲的寅王丸為總領,打著諏訪氏正統的旗號,出兵諏訪。九月廿五,武田軍於安國寺大破高遠軍,賴繼殘軍越過仗突峠,逃回上伊那,整個諏訪郡全部被武田氏控制。上原城由於扼住高遠、伊那、鹽*、佐久、甲斐等郡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因而成為武田氏攻略信濃的重要基地,由宿將坂垣信方駐守。晴信乘勝奇襲長窪城,活捉大井貞隆,逼降箕輪城城主藤澤賴親,掃平諏訪西方眾。至此,晴信已控制了大半個信濃。
此後,武田、高遠兩方展開了長時間的拉鋸戰。天文十三年(1544)十月,武田軍侵入上伊那,但很快撤兵。經過兩年的休養,高遠軍恢復了實力,上伊那武士更以武勇而著稱。實力充足的賴繼於同年冬季出兵,再次越過仗突峠,很快攻到上原城下。信方籠城固守,守城武田軍多達四千人,而且準備充分,僅有三千人的高遠軍無法攻克。次年四月,晴信才率六千大軍來援,欲一戰殲滅賴繼麾下的上伊那武士。此時,高遠軍計程車氣和精力都極度低落,根本無法對抗人數、士氣都遠遠勝出的武田軍,便敗退回高遠城。晴信乘勝追擊,至六月為止,武田軍三次攻入伊那。在信繁的統率下,武田軍攻克高遠城,賴繼逃至 福與城。六月十一,武田軍攻落福與城,降而反覆的藤澤賴親和賴繼一起投降。最後,妄圖爭奪家督之位的賴繼在甲府自盡,慘淡地結束了一生。
第十二回 小豆坂織田扭乾坤 河越城氏康施夜襲
室町時代,“下克上”的事情時有發生,尾張守護斯波氏闇弱無能,而守護代織田氏卻逐漸強大。慢慢地,織田氏分裂為巖倉織田氏伊勢守家和清洲織田氏大和守家兩個支流。原先把持斯波氏的清洲織田氏也開始分裂,進入三奉行(奉行:武家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