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雙魚島被出售了,現在是私人島嶼。
可島上的原住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而且有些表演節目,需要馬爾地夫本地人參與,所以有些人仍然住在島上,沒有搬走。
踩高蹺捕魚、浮潛射魚、出海捕撈等生活習俗還在延續,他們千年來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偶爾和印度人聯絡。
直到大航海時代成為英國殖民地,才加大對外聯絡,因此當地大多數居民性格挺隨和,有種寵辱不驚的淡然。
這個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再滿足於貧窮的馬爾地夫人,開始向錢看之後,並沒有對家園被人出售產生不滿,反而高興於多出許多工作機會,能夠賺到更多的錢。
馬累島的政變,沒有對雙魚島產生多大影響,居民們依然一早按時出海捕魚,傍晚沿原路返回。
白帆迎著海面夕陽,形成幅格外美麗的景象。
在雙魚島每天都能看見類似的美景,韓宣早就習慣了。
駕駛著沙灘車,在潔白沙灘表面留下兩條車痕。
發動機聲音打破了雙魚島的寧靜,讓周圍人們將現實和夢境區分開,想起自己是來度假的旅人,還會迴歸社會,終究不能永遠待在這裡……
小型沙灘車,停在延伸到海里的木頭棧道旁,韓宣跟安雅走上去,近海滿是風格樸素的水屋,房頂茅草隨風擺動。
目光往遠處海面眺望,有艘長達二十多米的黑色遊艇,混在破舊漁船中,尤其顯眼。
船身旁泛著滾滾浪花,不斷接近碼頭區,直至減速停下靠岸。
這是法國老富豪鮑里斯的遊艇,做為法國最有錢人之一,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物質上的享受。
去年來過馬爾地夫後,老鮑里斯今年又和夫人勞拉一起來度假。
開著這艘遊艇,讓加油船一路跟著,隨時加油,從地中海起航,穿過蘇伊士運河、紅海、亞丁灣、阿拉伯海,來到馬爾地夫。
用老鮑里斯的話來說,他現在退休了,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得把前半生沒空欣賞的美景,趁著死之前都看完。
這對老夫婦,整個1994年都在忙著去世界各地旅行,玩遍了歐洲,今年要去亞洲,只在馬爾地夫待兩個月,緩解疲勞。
通往海里的棧道上,有位遊客在垂釣,花了好大氣力,卻拉上來團水草,滿臉無奈神情,掛好假餌又坐在椅子上,等待貪吃的魚兒上鉤。
韓宣往他桶裡看去,空空的,都是海水。
這位英國遊客見到他動作,自嘲道:“馬爾地夫海里不缺魚,我已經在這裡釣了兩個多小時。
運氣是要有多差,才能像我這麼倒黴。”
韓宣心想確實倒黴,昨天躺在氣墊床曬太陽,都有魚蹦到床上來。
開口安慰道:“沒關係,天黑後海釣比較容易,用熒光魚餌,一定會釣到魚的。”
“嗯,我以前從沒釣過,今晚試試。”英國人回答道。
郭穆州站在那艘黑色遊艇船頭,頭上戴著頂草帽,手裡舉著條長達七十多厘米的鰹魚,大喊著:“韓宣!看這邊!我撈到的!”
接著又將鰹魚換成兩個三四十厘米的大龍蝦,一手舉著一個,得意哈哈大笑。
鮑里斯站在他旁邊抽雪茄,面板被今天強烈的太陽曬紅了,對韓宣揮揮手,向遊艇上的水手們說了些什麼,從樓梯走下來。
光看這對老頭,鬍子拉碴、滿身魚腥味的落魄造型,哪能猜出他們都是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富豪。
其它小漁船上的馬爾地夫漁民們苦笑不已,這年頭,窮人想當富人,富人卻喜歡幹些捕撈之類的苦活。
繞了一大圈,原來願望一開始就實現了,那還要賺錢幹嘛呢,自己本來就是個撈魚的......
韓宣來到遊艇旁邊,看了看水手們搬從船上搬下來的兩大筐海鮮。
數量最多的是鰹魚,活著的海參、龍蝦參雜在其中,筐子裡還有幾條石斑魚的身影。
抓起條挪動的暗黃色海參,笑道:“今天撈得很多嘛,晚上篝火烤石斑魚怎麼樣。
龍蝦讓廚師去做,用火烤的話,龍蝦的肉會變老,上次弄得不好吃。”
“行!我船上廚師做得龍蝦,味道非常棒!”
老鮑里斯將沒抽完的雪茄,遞給一位水手,請他幫忙拿去扔了。
外公抱著只玳瑁龜下船,長度約有半米,玳瑁最大能夠長到一米六左右,這是隻小龜。
“它被我們漁網纏到,前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