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趙□,光武時為太尉,明帝時行太尉事,故曰三代在位。元,長也。詩曰:“方叔元老。”
注'三'融,牟融。
注'四'武帝初以張子孺領尚書事。錄尚書事由此始。
注'五'詩雨無正之文也。三事,三公也。鄭玄注云:“幽王在外,三公及諸侯隨而行者,皆無復君臣之禮,不肯晨夜省王。”
注'六'尚書益稷之文也。孔安國注云:“我違道,汝當以義輔正我,無面從我。”
十一月戊戌,蜀郡太守第五倫為司空。
詔徵西將軍耿秉屯酒泉。'一'遣酒泉太守段彭救戊己校尉耿恭。
注'一'酒泉,今肅州縣也。前書音義曰:“城下有泉,其味若酒,因名酒泉焉。”
甲辰晦,日有食之。於是避正殿,寑兵,不聽事五日。詔有司各上封事。
十二月癸巳,有司奏言:“孝明皇帝聖德淳茂,劬勞日□,身御浣衣,'一'食無兼珍。澤臻四表,'二'遠人慕化,僬僥、儋耳,款塞自至。'三'克伐鬼方,開道西域,'四'
威靈廣被,無思不服。以烝庶為憂,不以天下為樂。備三雍之教,躬養老之禮。
作登歌,正予樂,博貫六蓺,'五'不捨晝夜。聰明淵塞,著在圖讖。'六'至德所感,通於神明。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而深執謙謙,自稱不德,無起寑廟,埽地而祭,除日祀之法,'七'省送終之禮,遂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天下聞之,莫不悽愴。陛下至孝烝烝,奉順聖德。臣愚以為更衣在中門之外,處所殊別,宜尊廟曰顯宗,其四時禘祫,於光武之堂,閒祀悉還更衣,'八'
共進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廟故事。”'九'制曰:“可。”
注'一'日□,日昳。尚書曰:“文王自朝至於日中□,不遑暇食。”
注'二'尚書曰:“光被四表。”
注'三'款,扣。僬僥、儋耳解見明紀。
注'四'鬼方,遠方。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注'五'周禮保氏教之六蓺: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馭,五曰書,六曰數。前書蓺文志*(曰)*以禮、樂、春秋、易、詩、書為六蓺。博貫謂究極深幽耳。
注'六'河圖曰:“圖出代,九天開明,受用嗣興,十代以光。”又括地象曰:“十代禮樂,文雅並出。”謂明帝也。
注'七'春秋外傳曰:“日祭,月祀,時享。祖禰則日祭,高曾則月祀,三祧則時享。”今此除日祀之法,從時月之祭。
注'八'續漢書曰:“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父為昭,南向;子為穆,北向。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禘之為言諦,諦審昭穆尊卑之義。祫者,合也。冬十月五穀成,故骨肉合飲食於祖廟,謂之殷祭。四時正祭外,有五月嘗麥,三伏立秋嘗粢盛酎,十月嘗稻等,謂之閒祀,即各於更衣之殿。更衣者,非正處也。園中有寑,有便殿。寑者,陵上正殿。便殿,寑側之別殿,即更衣也。”
注'九'前書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焒,其以見谷賑給貧人。
建初元年春正月,詔三州郡國:“方春東作,恐人稍受稟,往來煩劇,或妨耕農。
'一'其各實核尤貧者,計所貸並與之。'二'流人慾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僱舍宿。長吏親躬,無使貧弱遺脫,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三'詔書既下,勿得稽留,刺史明加督察尤無狀者。”'四'
注'一'稟,給也。稍*(為)**'謂'*少少給之,不頓與。
注'二'並音必政反。
注'三'前書曰,百石已下有斗食佐史之秩,言小吏也。
注'四'無狀謂其罪惡尤大,其狀無可寄言,故云無狀。它皆類此。
丙寅,詔曰:“比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方春東作,宜及時務。二千石勉勸農桑,弘致勞來。髃公庶尹,各推精誠,專急人事。罪非殊死,須立秋案驗。有司明慎選舉,進柔良,退貪猾,順時令,理冤獄。‘五教在寬’,帝典所美;'一'
‘愷悌君子’,大雅所嘆。'二'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一'五教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尚書舜典曰:“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注'二'愷,樂;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