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也不會讓人原諒。看著這段描寫,人們內心裡會感到一種深深的陰寒,恐怖。可怕的事情,在好漢這裡成了狂歡,成了一種習慣。李逵還評說黃文炳的肥胖,好用來燒烤。這一般是人們評價動物的,而且一般是弄死動物後再做來吃。他們卻是當著黃文炳的面燒烤他的肉吃。李逵很積極很熟練地做這些事情,可見平日裡,他一定沒少吃。
往常人們吃的食物,總在一定的範圍內。現在人們總在提高生活水平,不斷擴大食物的範圍,吃一些以前從未吃過的動物或者植物。即使吃出流行的疾病也還是控制不住食慾。但是,人們總還有一個共識:不能吃人。這是文明發展到今天一個鐵的原則。同類不能相殘,人不能作為人的食物,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有人吃人肉,那他當然是天吃了。但也已經不能劃入人的範圍,應該進入獸的行列。《封神演義》裡紂王的妃子妲己將伯夷考的肉做成餅送給西伯侯吃。讓父親吃兒子的肉,當真沒有人道,顯出妲己的狠毒,引出讀者對她的恨。
但是,在亂世中,人們面對飢餓時,就不會顧及這些人倫的定律。為了活下來,他們很容易就將一切的東西作為食物,人當然也不會例外。《本草綱目》里人肉,以及人體的每個部位都是可以作為藥物。既然可以入藥,當然也是可以吃的。魯迅在文章裡就有很充分的分析與譴責。在歷朝歷代的史書裡,就是太平盛世,一旦發生災難,人們易子而食的事情都很普遍。若在亂世,那就更是司空見慣了。一場戰亂過後,人煙稀少,更不談食物,人們不吃人,還能吃什麼。在餘華的小說《古典愛情》裡就對這種情形進行了可怕的想象。《水滸傳》裡的人肉包子店的產生就是那可怕時代的縮影。如果牛羊肉多得吃不完,人們還有必要吃人肉嗎?人們連生存都保不住,他們還能想到人倫的大節嗎?在古典的小說裡,多是才子佳人的愛情,多是風花雪月,美麗得讓人眩目,哪一本能像《水滸傳》這樣直接面對苦難,面對殘酷,面對真正的血淋淋的生活?
李逵的吃人當然是不能被原諒的,他的殺人也是罪無可恕的。但是,在《水滸傳》產生的漫長年月裡,他都是作為正面人物被肯定的,如“真人”“活佛”“革命最徹底的農民階級英雄”等等。這些名號自然都是時代的標籤。在明代,他為人所稱道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明代中後期王學左派的興盛導致思想上出現了極端化走向,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的破壞力。人們往往厭惡虛偽之人,而喜歡真性情,如李贄的“童心說”、公安三袁的“性靈說”等。李逵在文中表現出來的天真符合這一標準。無論是李逵的形象符合這一原則,還是李逵的形象本身就是依照這一原則量身定做的,他最後都被人們肯定。人們對虛偽太厭惡,因此陷入極端。二是明代獨特的專制高壓,特務機構的活動,他們的種種酷刑。加之以黨爭,皇帝動不動就毆打大臣,造成了一種戾氣很重的文化氛圍。嗜血、自殘成為風尚,如在明代張岱的一篇散文裡寫到了袁崇煥被凌遲處的情景:袁崇煥的肉被百姓分吃。關於這一問題,在趙園先生的《明清士大夫研究》一書裡有詳盡的論述。'1'李逵的血腥行為在那時被人們所接受與此不無關係。後來政治本位的極左批評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畸形地理解了李逵。李逵就這樣光芒四射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其實,他的性格里沉澱著中國古代眾多的陰暗與可怕,他的確很真誠,這些複雜的文化因素都雜糅在他身上。如果人們要憎恨他的罪孽,那就詛咒那個混賬的時代吧!、
註釋:'1'趙園 《趙園自選集》中的《說“戾氣”——明清之際士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批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武松:陰冷的復仇者(1)
武松是《水滸傳》裡描寫最精彩的好漢之一。隨著“武松殺嫂”故事的流傳,這個孝義鐵漢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人們心上。武松的“孝”是爭對他哥哥武大來說的:哥哥死後,他不顧一切,替哥哥復仇。他的“義”是指他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快活林。他能徒手打死老虎,力勇兼備,是條響噹噹的漢子。這都是人們對武松的定論。回到小說,重新感受武松的精彩人生,讀者會有一些新的感受:武松是個復仇的使者,報復心很強,而且狂熱地嗜血,性格里帶有濃厚的陰冷成分。
落難病漢
在柴進莊上,武松是以病漢的形象出場的。宋江要上廁所,很急,不小心將鍬裡的火弄到武松臉上。武松驚出一身冷汗,病卻因此好了。受到驚嚇的武松準備報復宋江,幸好柴進勸開了。當得知宋江身份後,武松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