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不攻自破,沒有流傳的市場了。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對古代官吏皆貪財的生動寫照。其實,古代的貪官雖說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個十分清廉的官員。史書上說他〃雖居顯位,不營產業,家無蓄積,俸祿分贍親族之窮乏者〃。這些話絕非溢美之詞。看到他家如此清貧,一些好心人便勸他經營產業,為子孫後代著想。徐勉回答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軿(輜和軿都是古代的車名,此處連用意為家產);如其不才,終為他有。〃
〃遺子孫以清白〃這一思想絕非徐勉一時的即興之言,而是發自他內心的真誠表露。只要讀讀他給兒子徐崧的一封家書,就可證明這一點。他在這封《誡子書》中說:〃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詳求此言,信非徒語。吾雖不敏,實有本志,庶得遵奉斯義,不敢墜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則無所恨矣。〃大意是說:我家本來就清廉,因此常常過著貧窮素樸的生活。至於產業的事情,不但從來沒有經營過,也從未談起過。古人所說〃將清白遺留給子孫,不也是很豐厚的遺產嗎?〃古人又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傳給他們一部經書。〃詳細探求這些話,確實不是虛妄之詞。我雖然不聰敏,但實有這樣的志向,希望能夠遵循、奉行古人這個教誨,從不敢墮落失誤。希望你能夠理解和體察我的志向,則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和失望的了。
古往今來,多數父母遺留給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質財富,這種父母看似愛子,實則害之,最終只能使子女滋長依賴心理,從而喪失獨立創業的勇氣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要以光輝的人格風範傳給子女,這對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斂財的父母是有所啟示的。
陳朝吏部尚書姚察說〃徐勉少而厲志忘食,發憤修身,慎言行,擇交遊;及居重任,竭誠事主,動師古始,依則先王,提衡端軌,物無異議,為梁宗臣,盛矣。〃《資治通鑑》上也說梁朝稱得上賢相的只有範雲和徐勉二人。
讀了以上三則軼聞,估計人們會相信他們說的並非虛言。(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梁書》、《資治通鑑》等)
劉勰與《文心雕龍》
劉勰(公元465?…539年?),字彥和,南朝齊、梁時代文學理論批評家,其著作《文心雕龍》是文藝理論史上最傑出的名著之一。
劉勰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屬山東省)。永嘉之亂,其先人逃難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他家相傳是漢高祖之子齊王劉肥的後代,但家世不詳,只知道南朝劉宋的時候有劉秀之和劉穆之,劉秀之擔任過司空職務,劉穆之則是劉裕的心腹秘書。劉秀之的弟弟劉靈真,就是劉勰的祖父,但事蹟已不可考。劉勰的父親劉尚,曾任越騎校尉,很早就去世了。劉勰大約二十歲的時候,母親也死掉了。劉勰就出身在這樣一個家道中衰的庶族地主家庭。
▲虹▲橋▲書▲吧▲。
第34節:劉勰與《文心雕龍》
貧寒的家境使劉勰在少年時代就〃篤志好學〃(《梁書?劉勰傳》),立志透過學業文章踏入仕途,立身揚名。他在七歲的時候曾做過一個夢:滿天雲蒸霞蔚,燦若錦繡,他緩緩地登攀而上,採擷片片彩霞……(《文心雕龍?序志》)。在少年劉勰的心裡,人生似乎是這樣的美好,展現在面前的似乎是一派錦繡前程。然而,等待著劉勰的現實卻是冷酷無情的。南朝社會是實行門閥制度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貧寒的庶族子弟,即使才華出眾,也難以在仕途上獲得發展。這時,一心向學的劉勰便做出了一個影響他終身命運的重要決定:到定林寺去,拜高僧僧祐為師。寺廟宏麗的定林禪寺,典藏豐富,高僧輩出,名流雲集,是當時佛教活動的中心。僧祐是定林寺的主持,他佛理精深,學問宏富,不但精通佛理,而且博覽群書,是齊梁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在以後的十年裡,劉勰夜以繼日,潛心攻讀,刻苦治學,利用定林寺豐富的藏書,閱讀了儒家的經典以及諸子百家、史傳和各家的論文集,尤其對儒家的經典有深入的鑽研,為以後撰著《文心雕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時,劉勰又做了一個夢。這次,他夢見自己手捧丹漆禮器,跟著孔子南行……偉大的先聖竟然垂夢於他,劉勰覺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