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8部分

務推了出去,要知道戰場的原則,兵力的配備,相互的協調可都是門大學問,指揮這樣兩個師的戰士作戰,既然有兩個師長在這裡,他還操什麼心呢,為了避免命令與他們的作戰有衝突,他便在一旁看熱鬧罷了,於是在戰鬥方面的事情干脆推了個一乾二淨。

“副司令啊,副司令,你總是在關鍵時刻撂挑子,把擔子給我!打俄羅斯是,這次又是。”張和搖著頭道,別看他搖頭,其實心裡不知道有多高興,畢竟這是對倆位師長的信任。

“兩位師長儘管放手大幹,不要怕花錢,錢我們有的是,假如能用錢將伊斯坦布林砸開,我倒寧可用錢,而不是讓戰士們流血犧牲。”有了顧炎武這句話,張和大放寬心。這次作戰可是沒少準備。

說道錢倒不是吹牛,中華帝國現在所擁有的財富絕對可以藐視天下,這都得益於海洋貿易,也讓中華帝國高層深深的感觸到了海權的重要性。根據歷史經驗,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動力是海外貿易,在國家經濟結構中,海外貿易成分不佔相當大的比重,也就不存在發展強大而持久的海上力量的基礎。

這點上中華帝國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他和歷史上的滿清最大區別,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國陸權主義傳統,很難適應以海洋貿易經濟為基礎的西方海權主義。而中華帝國現在已經基本過渡到了海權主義時代,隨著東亞、南亞、東南亞、廣大北亞、中亞地區和北美北方的阿拉斯加與育空地區被收入中華帝國囊中,源源不斷的金錢湧入了中華帝國,白銀的儲備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當西方文明即將主導世界歷史的潮流時,作為地中海文明的傳統,海權對陸權的優勢已經具有了普遍的意義,在此背景下,中華帝國也完成了從傳統的陸權主義向海權主義的轉型、中華帝國未來的海權戰略如何適應自身的發展、並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就成了中華帝國高層,或者說是張華漢經常思考的問題。

當國家從內向型經濟轉向國際貿易的外向型經濟後,國家安全的空間便向海洋拓展,人們對國家海上力量才會開始關注。外向型經濟,只有發展外向型經濟才能促使國民將眼睛放在海外,才能讓他們離開故土去移民,殖民,去佔領一處又一處島嶼和大陸。中華帝國從古至今最難解決的就是土地和人的問題,將眼光緊緊侷限在中原那問題自然很難解決,可是整個世界美洲剛剛開發,澳洲還都是袋鼠,正是這個世界的轉折點。只有走在別人的前面,才不會落後,才能成為世界上的主流文明,才不用讓中華帝國的子孫不再去學該死的英語,不用為過四級和六級費盡心機,試想將這份腦筋節省下來用於科研或者是經商將會多麼的前景無限啊,所以要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在張華漢的內心中為的就是讓子孫後代不用再去學英語,讓漢語成為世界語言,讓炎黃子孫成為優等人種。張華漢不會介意中華帝國的人當奴隸主,不奴隸別人很有可能被別人奴役,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

17世紀的海上馬車伕荷蘭是個典型的失敗例子。1652年到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荷蘭因無力奪得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不能對自己的商船進行有效護航,在戰爭進行到18個月時,荷蘭的海運事業完全癱瘓,國家主要收入來源的漁業、商業幾乎全部枯竭。作坊關閉、工廠停業,國內到處是乞丐,街道雜草叢生,首都阿姆斯特丹有1500幢房子沒人租用。最後,荷蘭只能以接受蒙受恥辱的和約為條件才使國家免遭毀滅,而現在第二次英荷戰爭還在進行中。

這場戰爭給正在崛起的英國以及後來的強國一個重要的警示: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國家,“若要保持國內的繁榮,首先必須在海外保持其力量”。海洋國家的盛衰同海上力量的強弱相對應的現象,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已經露出端倪,這是地中海文明貫穿於歷史中的帶有規律性的現象。

因此快速侵佔大量土地,將眼光放到海外才是至關重要的,為此不論是中華帝國政府還是軍隊都不怕花錢,也捨得花錢,鼓勵軍隊去進攻,鼓勵士兵去建立功勳,鼓勵研究院的工匠去發明武器,鼓勵商人去賺錢!

進攻,進攻,從此以後中華帝國的軍隊不需要再龜縮在城牆後打防禦戰,所有的硬體條件已經具備,軍隊所需要的就是進攻,所以在張華漢的思想主導下,顧炎武積極的鼓勵張和與二師師長李華去進攻。

中華悠悠歷史中,要學習就學習漢武帝,因為他的偉大在於顛覆了這一歷史鐵律,將防禦大師改造成進攻大師,創造了農耕民族戰勝強悍的遊牧民族的歷史奇蹟,漢武帝創造性地採取進攻性戰略,將漢民族軍事上的天然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