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定位
實用的工具書。
□目標讀者
(1)企業各級各類管理者;
(2)企業人力資源從業者;
(3)企業管理類專業學生。
□文字框架
本書分為理論、概念和方法三個部分,各部分的細部按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搭建,並以詞條的形式進行表述,方便您查閱。
□內容特色
(1)本書從企業管理實踐的角度,涉及了管理學、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學等學科的內容,近700個詞條,因為這些都是目標讀者必備的、結構化的知識。
(2)本書立足於實用性、本土化,力求囊括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備知識的內容精要。如果忙碌的您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博覽群書,那麼,正好可以在本書的幫助下迅速提煉經驗,並系統地整合一下您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樹立您的專業權威。
2003年8月,初稿於上海
2008年3月,定稿於深圳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性善論】
中國古代“性善論”的代表人物是先秦儒家大師孟子。《孟子&;#8226;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透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他認為,性善可以透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惻隱和羞惡是人的一種心理常態,孟子說“人皆有之”,即認為這種心理常態是人人具有的,無一例外,以此是帶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無一人能夠例外,非個人能力所及,於是就成為一種絕對,一種極致。所以孟子說性善“人皆有之”,又說“我固有之”。孟子認為,這種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態就是仁義的萌芽之所,是仁義禮智的本原。
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這一性善本質,也就是如何依據性善而實踐的問題了。孟子認為,雖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個人的作為都有善有不善,並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動地依據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順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學說最後的關鍵是聚焦在“取捨”一點上。所以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強調一個“求”字。
【性惡論】
中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是先秦稍後的儒家大師荀子。
荀子認為,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都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荀子認為,禮義是出於聖人君子之偽(為)。偽(為)是建立仁義、消化性情的關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後,禮義和人治賴以重建的新的根據。能行、能止、能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偽,不捨於性而求有為,性與為既是有區別而對立的,又是一致而並存的。性雖具有慾望,但性本不怎樣惡,不加以節制才亂、才惡。
法家的韓非主張人性惡比荀子更加鮮明徹底。他認為,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就只有接受其惡的本性,唯其如此,才合乎天意。所以韓非認為,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現行政治政策就必須以人的本性為依據,要因循它,而不是對它加以否定。“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法家明確表示不要親情,不要恩惠,因為親情和恩惠會連帶出許多複雜的因素,把社會秩序搞亂。人是自為的,亦即利己的,因此不可能使人利他。但是恰恰是因為有人的利己,才可以使人由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