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趨勢而不是終點”,他提出了“充分起作用”的人的五個具體特徵,即經驗的開放性,存在主義的生活,信任自己的機體,自由感,創造力;
(3)弗羅姆模式:人本心理學家弗羅姆(A。 Fromm)提出健康人格的五個方面,即創造性定向,創造性的愛,創造性的思維,幸福,道德心;
(4)馬斯洛模式:馬斯洛(A。 H Maslow)提出健康的人是自我實現者,有15個特徵,包括能夠客觀認識和評價社會現實和自我,保持人際關係的基本融洽和個人相對獨立的生活,不受已有文化的限制而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從事創造性勞動,體驗到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愉快等;
(5)榮格模式:榮格(C。 G。 Jung)關於人格的觀點核心是“個體化”過程,個體化的四個特徵是這個人意識到了自我的那些被忽視了的方面,手段與自我的統一,自我整合,自我表現;
(6)弗蘭克模式:弗蘭克(K。 W。 Frank)認定人格中最強烈的動機是“意義意志”,沒有了生活的意義,也就沒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心理學家舒爾茨將弗蘭克的人格模式進行了如下總結:自由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親自處理自己的生活,親自決定自己的態度,親自決定自己的命運,締造和控制有意義的生活,表現出創造的、體驗的態度和價值,超越了對自我的關心,由遠景目標和任務指引,透過創造價值來實現意義,具有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等;
(7)皮爾斯模式:皮爾斯(G。 H。 Pierce)關於人的討論是以“此時此地”為基礎的。心理學家舒爾茨將皮爾斯的人格模式總結為:對自己有充分的認知,坦率表達自己的衝動、渴望和怨恨,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並擺脫對任何人所負的責任,完全處在與自我和世界的聯絡狀態中,生活擺脫了外部調節,反應當前情境並被指引,沒有被壓迫的自我界限,不從事追求幸福。
(8)齊善鴻模式: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博士在《新人力資源管理原理》一書中提出,人格的核心內容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人生觀層次,二是心理過程與行為層次(意志、情感、認識和行為),他認為,成熟人格的14條標準是:為人類奉獻並體驗到幸福,堅定的行動意志,樂觀情緒,主動與別人交流愛、同情和讚賞,內源性積極情感,正常表達情感並不傷害他人,客觀地悅納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內驅力,基於社會和個人的明確目標,社會責任感,融洽的人際關係,正確的行為決策,共同性和獨特性的個性統一,成熟的行為技巧。
有學者在以上理論的基礎上,總結提出了“健康人”假設。主要觀點是:
(1)“健康人”擁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和超越需求的現實人。這些需求的產生和變化具有內在的聯絡性,一般情況下呈從低到高次最佳化排序。這些需求具有人的本能的特徵;
(2)“健康人”以不斷超越低一級需求動機水平,趨向更高一級需求動機水平為內在價值取向的實現傾向的人。主要特徵:一是不斷擴充套件、豐富和完善自我潛能,具有實現傾向;二是創造性的生活,即創造性的愛、創造性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存在;三是統一整合的價值觀,由於“健康人”目標努力指向未來,有理想、有希望、有計劃,這種意向整合著整個人格,促使主觀價值、社會價值和理想價值統一。 。。
【科學管理理論】
泰勒(Frederick ;1856…1915,一譯泰羅),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之父”,主要著作有《科學管理原理》(1911)和《科學管理》(1912)。
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出現之前,企業普遍認為管理員工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運用監督和辭退來進行威脅,並認為員工的生產率是相同的,達不到相同的標準就解僱。
工人出身的泰勒重點研究在工廠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20世紀初,泰勒透過研究認為,工人的生產率不可能完全相同,工作集體的效率是由其中生產率最低的工人的效率水平決定的。要讓工人最有效率地工作,就需要用金錢來激勵他們。他還創立了獎勵制度“差別計件工資制”。
他在《科學管理原理》中寫道:“在日常操作時,不允許(工人)隨便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工具和辦法。”所以科學管理理論的應用“給人一個印象,所有這些都趨向把工人變成一個個像機械一樣操作的人——一個呆板的人。”他認為,只要根據下列兩件事實,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