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而出,試圖從西方尋求救國之道,為民族振興盡了最大努力,卻又都蒙受極不公正的待遇: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被革職貶官,壯懷難酬,以衰齡病骨的老邁之身,被蒙冤流放到風雪荒程的萬里之外,“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渡邊華山以“妄評政治、動搖民心”等罪名被封建幕府逮捕入獄,後被遣送回籍繼續軟禁。渡邊不甘受辱捨身成仁,切腹自殺,毅然橫刀向頸率先做了日本的譚嗣同。然而,這兩位首開先河從西方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近年來在各自國家卻譭譽不一。相較於渡邊華山在日本的聲譽鵲起,林則徐定格在中國歷史上的偉人地位則受到質疑。有人根據檔案資料證明林則徐其實對西方並不真正瞭解,對中西關係的許多判斷是錯誤狹隘的,甚至有人在網上謾罵林則徐是“民族的罪人”——是後生輕狂厚誣前人,還是我們真的過高地評價了近代史上的林則徐?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如果結合生活經歷、知識結構、歷史機遇等諸多方面,將同一時代的林則徐與渡邊華山的西學之路逐一探查比較,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深刻的啟示。

一 生前屢遭打擊,死後光芒萬丈

日本天保十二年(1841)10月11日,田原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年邁的母親前來探望軟禁中的渡邊華山,她看到沉默的華山憂容滿面,憔悴不堪,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乘母親不注意的時候,華山獨自進入裡屋,拔出短腰刀切腹自殺,並回刀刺破咽喉,自盡而死——這是日本千百年來標準的武士切腹動作。渡邊華山知道,按武士的規矩,既然選擇了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將自己宿於肚腹中的靈魂向世人展示,以保持一個武士的尊嚴和名譽,就必須把它當作一件非常莊重規範的事情來做,不能有絲毫的偏差與疏忽。渡邊華山的自殺報告送達監禁懲罰他的幕府後,幕府派來檢屍官,將渡邊華山的遺體從石灰缸裡取出,確認是武士的漂亮自殺,在場的人都流下了崇敬的熱淚。

華山自殺時給長子立下了遺書:

你的祖母活著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讓他高興,孝敬她。你的母親是個不幸的人,也要孝敬她。即使自己餓死也要養活兩位上人。不忠不孝之父渡邊登。

日本近代史上最明亮的一盞思想之燈,就這樣在悲風苦雨中黯然熄滅了。這一年,渡邊華山年僅四十八歲。

誰才是睜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渡邊華山(2)

與渡邊華山淒涼悲壯的死相比,林則徐也許略為幸運,卻也同樣摻雜著英雄末路的辛酸苦澀。他早生於渡邊華山八年,晚卒於渡邊華山九年,享年六十六歲。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迅猛崛起,清廷震駭,舉國惶惶。咸豐皇帝這才想起居家養病的先朝重臣林則徐,頻頻下旨要林則徐回京商討對策。“五更風雨夢千里,半世江湖身而憂”,面對這份“聖眷隆恩”,飽經憂患且病痛纏身的林則徐早已心灰意冷,疲於應詔。他索性採取拖延觀望的辦法。可是這年的9月13日,道光又接連降旨,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嚴令立即“馳赴廣西會剿”。這時已逾六十六歲高齡的林則徐,接到這份最後通諜式的“上諭”,不得不於28日抱病“就道”,帶病起程。軍情緊急,前方催迫不已,他當時只好痛苦呻吟著平躺在轎裡,由他兒子林汝舟陪同,每日火速疾行百里,歷經閩粵山關來到潮州。林則徐本來身體就極度虛弱,加上日夜兼程,旅途勞累,不料引發心肺疾病,病情急劇惡化,於11月死在廣東潮州普寧縣。

“可憐萬里平戎策,都付蕭蕭暮雨中”。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兩位當時分別代表自己國家最先進思想的人物,在世時都飽受打擊,譭譽難分,可一旦撒手西去,人們好像頓時恍然大悟,發現了他們寶貴的價值,紛紛給予慷慨褒獎。林則徐之死震動朝野,舉國嘆惋。咸豐聞訊,不勝驚悼,特地頒發《御祭文》和《御賜碑文》,贈太子太傅銜,諡“文忠”。悲淚難忍之際,年輕皇帝還情不自禁揮起御筆,撰寫了一副筆調深沉,感情懇摯的輓聯:

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軍國;

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而在日本,冬去春來,陰晴圓缺,渡邊華山竟然由思想狂悖的幕府“罪人”,一躍成為精忠報國的近代“功臣”,成為日本人心目中光芒萬丈的“神”。隨著皇國思想的泛濫,至二戰時日本戰敗為止,渡邊華山一直被作為“忠君楷模”而編入修身課的教科書,更被作為“勤皇護國烈士”、“大東亞護國之神”而供奉在華山神社,將渡邊華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