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是這片比較特殊的區域——馬沃斯谷。當然,現在的馬沃斯谷肯定不是這樣的地貌,‘終結者’小行星撞擊火星之後不但讓‘奧林匹斯山’消失,也改變了整個行星地貌特徵。”
說到這裡,任鴻收回了指著熒屏的手,看向劉宇梁等一眾與會者們,道:“長達600多公里的馬沃斯谷是火星表面最大的山谷之一,位於火星南部高地和北部低地之間,科學家表示在36億年前這裡可能具備生命宜居性。”
說著,任鴻調出了一張新的圖片,說道:“這張影象來自歐空局公佈的,是其發射的‘火星快車’傳回地球的高解析度影象。這張圖是由10張影象剪輯而成的,馬沃斯谷被認為是火星最複雜的地表結構,對於探索火星而言更加高效和減少成本輸出,意味著一個區域可以獲得大量資料資訊。據悉,馬沃斯谷存在大量的層狀矽酸鹽物質,這些淡色結構是風化的黏土礦物質,這意味著這裡在曾經存在液態水,火山灰的殘留物質形成的黑色冠巖結構,有可能儲存黏土層中一些遠古生物或微生物的活動途徑。”
任鴻看向劉宇梁和一眾學者,說道:“以上這些資料表明這裡是最佳的登陸地點和研究物件,而NASA最新公佈的訊息顯示確實把登陸點設立在馬沃斯谷。”
任鴻繼而微笑道:“之所以說這是個好訊息,是因為他們不是奔著‘奧林匹斯山’位置的紫源晶而去的,這能讓我們得出很多訊息。”
他伸出了一根手指:“其一,可以間接證明美國人不知道紫源晶的用途和概念;其二,美國人並未對此做出行動,這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好訊息,不是嗎?其三,上訴這些訊息說明美國人對紫源晶一無所知,就更談不上如何利用了,只要我們把訊息掩蓋的好,我們就能遙遙領先與他們,且不說火星採礦的難度,即便給他們一塊紫色石頭,他們也只能當作紫磚裝飾品來用,兩套複雜至極的能量輸出方程式,我有自信美國人至少十年沒轍!”
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為莉雅的存在,別看任鴻這麼迅速的掌握了紫源晶的高純度能源可控穩定輸出技術,這項技術的難度不亞於可控核聚變,其難度可想而知了,僅僅是靠他自己,即便被外界視為全能型的天才,任鴻也不可能這麼順利。
說到這裡的任鴻怡然自得的背靠座椅,一副慵懶的神色,笑道:“咱們悶聲發大財,挖礦賺大錢。就讓美國人去慢慢研究和探索火星生命的演變和滅絕這些高大上的問題去吧!”
“哈哈!”
“好了,美國人做什麼我們不用管。接下來的重頭是‘弧鷹一號’的試飛試驗。”一笑過後,任鴻與眾人開始深入探討相關事宜。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第516章:星港結構】
內部研討會期間,任鴻與一眾航空航天專業工程師們著重探討關於“天宮環軌星港”的建造事宜。
“天宮環軌星港”的主要結構將包括以下幾大重要艙室:兩個分別可容納300立方米的核心艙、五個實驗艙或空間生命培育室總計470立方米的空間、兩個總計160立方米空間的貨運艙、三個補給艙分別在100立方米、190立方米和120立方米、一個巨型環形離心引力製造器,內環直徑超過了200米,達到了218米。
這個碩大的離心引力製造器將會是“天宮環軌星港”唯一一處具備引力的多艙室空間,在這裡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製造出來的引力能讓太空中的宇航員像在地球一樣,脫離失重狀態,離心引力製造器將讓人類在太空進行永久性居住成為了可能。
而這裡,星港上的宇航員或科技工作者的飲食起居都將位於此處,包括個人休息室、臥室、還設立有健身室,未來會將如跑步機這類日常運動所需要的裝備送上星港,整個離心引力製造器確保了星港的宇航員們在太空失重的工作環境下能有一個良好的保障。
離心引力製造器佔據了超過6200立方米的空間,其空間容納度超過了已退役的“國際空間站”的6倍以上。
“天宮環軌星港”的外觀在相對平視下的整體輪廓呈現了“於”字形狀,有趣的是,目前在軌執行的“天舟”號呈現的輪廓是“T”字形狀。至於“天宮”,在其輪廓的中間一橫便是離心引力製造器所在的平時圖,上方的第一橫,左邊是補給艙和貨運艙,右邊則是實驗艙或外層空間生命培育室。“於”字形狀的兩橫之間是第一個核心艙,下方較長的一段則是第二個核心艙,也是最大的核心艙。
而在“於”字形狀的尾端那一抹彎鉤則是另有用處,這裡將會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