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呼!其慎重如此

西晉時天下大亂,有盜墓者挖掘了張良的墳墓,並在陪葬的玉枕中發現了這本《素書》。全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字,書上有秘戒寫道:“不得將此書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假如傳給這樣的人,世間必將受其災殃;但假如有合適的人選而沒有傳授,世間同樣會受到它的禍害。”由此可見,對於是否要把這本書傳世,黃石公的態度是多麼慎重!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黃石公認為張良是可造之材,因而將書傳授給他;張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只得在死後把它隨葬墓中。五百年之後,這本書經盜墓者發現,從此《素書》才開始流傳於世間。然而,得到流傳的,不過是黃石公的極其簡略的字句,而蘊含其中的深意,又豈是用言語可以說盡的?

餘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人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吳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能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第4節:素書(4)

我曾私下評論說:“天道與人道之間的奧秘,就在於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古代的聖賢們不僅對此十分了解,更是盡心竭力地使二者協調相存。比如,帝堯順應自然如同敬畏上帝一樣;舜遵循天道從而建立了七種治理國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據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把天下劃為九州;傅說向商王武丁講明天道執行的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周文王將天道與世間法則結合,才推演發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封建官吏組織,同時設立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負責調和陰陽;孔子覺得天人之道太奧妙了,常常不願意輕易談論;老子卻用‘無’與‘有’來概括天道執行的規律。黃帝《陰符經》裡說:‘瞭解了自然執行的法則後,就能夠領會萬物為一的真諦。一個人的思想到達這樣的高度時,神鬼變化都無法逃脫其謀術,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制度、相卜等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老,亦無以出此矣

黃石公是秦朝時著名的隱士,他所著的書言辭簡略,但其中蘊含的涵義深遠,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這樣的聖賢,也無法超越他。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黃石公預料到秦朝將要滅亡,漢朝將會興起,因此他把這本書傳授給了張良,後來張良憑藉這本書,果然輔佐劉邦開創了漢王朝。然而,就算張良這樣建立如此功業的的人,又豈能完全瞭解《素書》的奧秘呢?張良之所以只能建立這些功績而沒有更大的建樹,就在於他僅僅得到了書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

第5節:素書(5)

書曰:“陰計外洩者敗”,子房用之常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常勸高帝侯雍齒矣;書曰:“決策於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常勸高帝罷封六國矣;書曰:“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常致四皓而立惠帝矣;書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常擇留自封矣;書曰:“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常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矣

比如,《素書》裡講:“陰計外洩者敗”,當年韓信倚仗自己攻齊有功,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對此大為惱火,而張良認為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切不可因小失大;於是他依據這一謀略,暗示劉邦答應韓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終打敗項羽。漢代天下初定之時,許多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封賞而怨聲載道,甚至有人密謀造反;面對這種情形,張良根據《素書》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謀術,勸漢高祖首先封賞了與他素有隔閡的雍齒為什邡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場內亂的發生。

又如,《素書》中指出:“決策於不仁者險”,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劉邦一籌莫展,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各國君臣百姓的擁戴,按照書中策略,張良認為這一決策背離了仁愛之心,一旦採用,後果難以想像。於是他說服了劉邦,把已經趕製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劉邦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