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佛教中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男女情緣的積累更需千年。今生的一見鍾情是千年積累的緣,是對往生的記憶,這與西方哲學家的說法不謀而合。我國臺灣作家席慕容寫有一首詩叫《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變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這首詩歌詠的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多才多藝,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個廟會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但是廟會太擠了,她眼睜睜地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告訴女孩,她如果想再見那個男人一眼,要放棄現在的一切,包括愛她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而且還必須修煉五百年。女孩表示決不會為自己的決定後悔。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從石橋走過了。佛祖再次出現,女孩希望能撫摸一下那個男人,佛祖告訴她,還得再修煉五百年。女孩表示願意再修煉五百年。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道路旁,等待著愛人的到來。無數的希望,又無數次失望。到最後一天,他出現了。天很熱,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走到大樹下,靠著樹睡著了。女孩盡力把樹蔭撐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男人睡醒了,站起身來,抬頭看了看這棵樹,又撫摸了一下樹幹,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佛祖又出現了,他問女孩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還得修煉一千年。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她表示她很想做他的妻子,一千年的苦她也能夠忍受,但是不必了,愛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佛祖嘆了一口氣,然後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2)

就為了那一面,竟然修煉了千年,可見“一見鍾情”也並非如一般人所想得那麼簡單。實際上,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愛情描寫,在一見鍾情之後是才學和品德的展示,是對忠誠的考驗,衝破重重阻力之後才有最後的圓滿。而所有這一切,往往證明了當初一見鍾情的可靠。愛情的真正魅力就在於一見鍾情,在於驀然回首的發現的喜悅。

《詩經》中有一首詩《蒹葭》,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情繫伊人,上下求索。但道路險阻彎曲,求索艱辛,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而終於是“兩處茫茫皆不見”。所思念之伊人,如影在前,卻又遙不可及,令人感慨萬千。現代人一致地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伊人”自然是情人,是美人。但我寧願把這首詩讀作對賢才的思慕,理解為對理想的求索,因為愛情的追求不應該如此艱難,不應該如此傷感。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清虛寂寥之中帶有濃厚的哀傷色彩。逆流追尋險阻無窮,征途漫漫;而順流追尋雖行程順暢,伊人宛在,而終不可近。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末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這首詩的多義性正在於“伊人”的虛化使整個追尋虛幻朦朧,這倒是與愛情的朦朧美有相通之處。

千百度的尋找,是為了驀然回首的一剎那,實際上愛情可遇而不可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所描寫的正是這種境界。那個上元燈節,人潮洶湧。他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無意間回頭,卻看見她在燈火闌珊的地方微笑著。人海茫茫,能夠驀然回首而遇的又有幾人?這就是緣。

現實中也確實有因一見鍾情而“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英王愛德華八世就是一個比任何向壁虛構的愛情故事更感人的愛情傳奇的主角,他為了與一個曾兩次離婚的平民婦女結婚,自願放棄王位。這位平民婦女就是沃麗絲?沃菲爾德,她既沒有漂亮的容貌也沒有超人的才華。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倫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