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國家仍然不會強大,富強。但是,在當時已經有這種認識,就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相當愛國的意識了。先生的弟子中確實有投身於抗日戰爭者,這和先生的平日教誨是不無關係的。
宋世榮先生生拜師李飛羽學習形意拳後,他並不滿足於一般的演習、操練,而是不斷的探索、研究拳理,悉心學習《內功經》、《洗髓經》等“內家拳”經典。“內家拳”,是指修煉拳腳可以在家,不用“出家”修行、學習。“內家拳”的拳種,主要有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等拳種,均“主於禦敵”。宋世榮先生認真鑽研“內家”理論,然後,在練拳的實踐中,琢磨其中的道理,體會其精髓,1884年(光緒十年),他從北京得到一冊《內功四經》的本子,先生珍愛有加,親自一筆一劃抄寫留存,家傳後人。他堅持內功的修煉,注意從中醫的經絡理論,推演拳法的一招一式,從《內功經》入手,再次為《納卦經》、《神運經》,最後以《地龍經》收功,他不僅對傳統的形意拳有繼承和研究,而且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發展總結出“三體式樁功”、“內功盤根”、“五行拳”、“十二形拳”、“大槍抖絕功”、“單操散手”和一些基本拳法套路。人們特別推崇宋世榮先生的“盤根衝空”絕技,他的《墓誌銘》和傳記中均有其“盤根衝空”的記載,我們瞭解:“盤根衝空”是指“練至功夫精深時,身體可騰空”,宋世榮“騰空”的狀況,我們現在看不到了,但不等於他無此功夫。按照各種武術網站的解釋,可綜合為:按照宋大師“盤根衝空”的功法套路,堅持不懈的練習,使勁入骨髓,周身筋膜騰起,尤其是大腿兩側到腳趾的筋膜皆升騰,久而久之,腿腳變得十分靈變、身體顯得輕盈、便捷,動轉自如,不但在技擊時,可達到“步到人即翻”的效果,而且對保健、養生也有莫大的好處。
宋世榮先生雖身懷絕技,但為人平和、淡泊名利,平日,悉心授徒、誨人不倦,堅持修表業務,彷彿就是修表匠一個。他在太谷地面上交往廣泛,逢公益,不甘後人。他認識晉商巨賈曹家的族長曹潤堂先生,交往頗為密切。曹潤堂是個詩人,在他的詩集《木石庵詩選》中有一首專門記載宋世榮的詩。題目是《除夕感懷故舊八首》之一首,內容是:“睹槊超屏技最工,老年尤覺氣如虹,誰知燕趙悲歌士,多在漁鹽版築中。”在這首詩後,潤堂先生還寫有如下文字:“宋約齋,燕京人,武勇絕倫,兼善手談,平生無遇,人僅以貿易中人視之。”這裡完全可以看出:曹潤堂對宋世榮先生武藝高強而懷才不遇的感嘆!而生活中的宋先生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對待這一切。他嗜茶,為求好水,每天都要跑到十五里以外的縣風景名勝區酎泉汲水歸。堅持數年,從不間斷。他的超人功夫其實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宋世榮授徒非常嚴格,授徒雖少,然十餘名弟子,個個出色。其最著名的弟子,當首推宋虎臣、宋鐵麟、任爾琪、賈蘊高四人。此四人號稱宋門四大金剛,乃是宋氏形意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效能人物,對宋氏形意拳的最後形成、發展、定型、完善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宋世榮先生的武術事業在其孫輩子侄和徒眾們的繼承、弘揚下得到迅勐的發展,不僅國內傳人以及六代,而且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有傳人,宋氏形意拳正在光大發揚、走向世界!(未完待續。。)
天津力士霍元甲
霍元甲(18681910年),字俊卿,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父親霍恩第,迷蹤拳的第六代傳人,常出入東北為客商當鏢師,頗有名望。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個兒子,稱為霍家師兄弟。按年齡排列分別為霍元貞、霍元善、霍元棟、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幼年體質羸弱,不具備習武的“潛質”,父親怕他毀害霍家聲譽,禁止他習武。倔強的霍元甲踏上了偷學、偷練自家武藝迷蹤拳的程。
在霍元甲的刻苦努力下,他的武功進步很快。沒有不透風的牆,霍元甲偷偷習武的事還是讓父親知道了。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一番,並再次下令不讓其習武。但霍元甲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對武術的追求,他只是答應父親自己絕不與任何人較量,絕不給霍家丟人。
1890年,有一武師尋訪到小南河,來交流技藝。一直習武、武功較好的霍元甲小弟霍元卿與尋訪者交流,竟不是對方的對手。霍恩第見狀,知道遇到了勁敵,正想親自上陣,忽然霍元甲站了出來。霍恩第見霍元甲上來,氣不打一處來。但想阻止已來不及。霍元甲已經和來人交起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