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的聘請,任北京大學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到北京後就住進了豆腐池衚衕9號。

這是一座坐北朝南,不太規則的兩進院落,如意大門的上方,掛著“板倉楊寓”的匾額,一塊小小的木牌把長沙板倉衝與北京豆腐池衚衕鉚在了一起。

前院有側房三間,北房三間,東廂房三間,楊昌濟就住在前院的北房。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住進了東廂房。後院有後罩房四間,住著楊昌濟家的親屬和傭人。當時宅院裡,栽種著棗樹、柿子等北京常見的果樹。“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院中高高的梧桐,為主人靜默地守候一隻飛棲的鳳凰。

楊昌濟,名懷中,字華生,1871年出生在湖南長沙縣板倉衝一個耕讀人家。1898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1903年考取官費留日資格,東渡日本攻讀教育。1909年,由日本赴英國攻讀哲學、倫理學,後到德國考察教育。

1913年,楊昌濟結束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涯,學成回國,先後在湖南第四、第一師範教授哲學、倫理學。

他先後翻譯和編輯了《西洋倫理學史》、《論語類抄》、《教育學講義》等書,並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

歷史信手塗抹的幾筆重彩,沒有被時間看在眼裡。楊昌濟故居里的廊柱、窗扇的顏色退得越來越淡,還原為原木本色。房屋已老,構架仍在,楊昌濟的思想、操守都已浸潤、依附在了老宅的構件之中。

楊昌濟生逢亂世,此時,大清王朝接近尾聲,北洋政權也已行將就木。他窮其一生,探尋救國之路。早在嶽麓書院讀書時,他不顧書院山長的阻撓,毅然加入譚嗣同創辦的南學會,積極宣傳變法維新思想,為新學、新政奔走呼喊。

戊戌變法失敗後,楊昌濟避居家鄉,研究經世之學,為###志,寫下“強避桃源作太古,欲載大木柱長天”的聯句。

在日本留學時,楊昌濟雖身處異邦,仍不忘祖國,改名懷中,並且積極參加“拒俄運動”。

楊昌濟回國後,設法營救被袁世凱迫害的楊德麟;規勸楊度不要逆潮流為袁世凱恢復帝制鼓吹;還為《新青年》撰寫論文,推薦文章,支援新文化運動,為建立湖南大學奔走呼號。

楊昌濟到北京後,積極為赴法勤工儉學籌措經費,號召湖南有志青年出國學習救國之術。他寫信給蔡和森、毛澤東,商討如何讓湖南學子到西方勤工儉學拯救中國。

1918年8月19日,為了新民學會成員出國留學的事宜,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住進了豆腐池衚衕楊昌濟家中靠近大門的一間屋子裡。

時光像遺失在人們柔軟的心坎上的一顆種子,長出歷史的擎天大樹,所有的激情、混亂、動盪、名聲都被迫縮寫在一片薄薄的葉片上,被人們苛刻的觀念噬咬、被政治的氣候拷問,退去了初始鮮亮的面貌,不定什麼時候,突然恍然大悟似的,脫落了。

楊昌濟—欲栽大木柱長天(2)

初到北京,毛澤東嚐到了在小池塘中為“大魚”,而放入江海作“小魚”的痛苦:沒有工作,身無分文。

楊昌濟注重發現、愛護和培養人才,此乃“悠悠萬事,惟此為大”。珍惜人才的楊昌濟,為毛澤東在北京大學介紹了一份圖書助理員的工作。不過,在北京大學的紅樓裡,毛澤東的心境並沒有因為這份工作變得亮堂起來。在這裡,毛澤東不再是三湘才子,而只是一個整理書刊、登記閱覽者姓名的小職員,他曾試圖與前來圖書館閱覽的一些新文化運動的頭面人物聊聊,可這些人根本不理他這個茬兒。一次,毛澤東在北大聽一個講座,他向站在講臺上的胡適提了一個問題。當胡適知道提問題的是一個沒有註冊的旁聽生時,竟拒絕回答。

“北方是官僚傳統的沃土,同時是達官貴人的世界。在權貴眼中,滿頭大汗的苦力是不會有腦子的,他們根本不能理解一個曾在韶山種過田的人的想法。”在1918年至1919年間,毛澤東活動範圍狹小,像一艘帆上打滿補丁的小船,只能在淺灘附近搖晃打轉,無法靠近時代翻騰起的焦躁浪潮。

在北京,能夠坐下來聽毛澤東說話,而且能聽懂他一腦子的卓思懸想的,恐怕只有楊昌濟一個人了。豆腐池衚衕沒有對這個鄉下來的年輕人,板起冰冷的臉孔,“板倉楊寓”不僅是毛澤東的藏身之所,更是他精神上的棲息之地,北京是地獄,也是天堂。在毛澤東一生中,除了馬克思之外,對他影響最大的導師就是楊昌濟。

毛澤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