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終於不勝勞頓,沉沉睡去。
據說,毛澤東曾經說過:蔣介石不從金門撤退,是他對中華民族立下的一個功勞。
5
站在金門北太武山腳下、用手杖指點鑿字巨石,大談“毋忘在莒”的蔣“總統”,一生從未涉足過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那個小小的縣城——莒。
“總統”大概不知,此時此刻,一水之遙,正對北太武山數百目標進行最後一次諸元校核的將軍,倒是從莒縣的一場惡戰中拼殺出來的。將軍沒有上過正規軍事院校,莒縣一仗,使他悟出了致勝之道。
1944年,山東八路軍濱海軍區以兩個多團主力攻擊莒縣。莒縣是地處我濱海與魯中兩大根據地的聯接部,戰略地位重要。有侵華日軍一箇中隊及偽軍一個旅守備。
偽軍陣前反正。八路軍集中兵力,向日軍“中西”中隊發起強攻。
日軍在縣立中學內修建了核心工事:以兩個大炮樓為中心,配以多層低堡及護牆、內外塹壕。城堅池深,易守難攻。
八路軍火力不弱,戰志高昂,一聲攻擊令下,前仆後繼視死如歸,誰料在敵軍更加猛烈的射擊下,竟連攻兩日不果,鐵絲網外塹壕溝內,烈士遺體橫陳,終因傷亡過大而被迫停止攻擊,改為圍困。十天後,守城日軍在增援部隊掩護下,奪路而遁。
莒縣終於解放。但以絕對優勢兵力竟不能全殲區區一百四十個守敵,仗打得不漂亮不理想。
槍聲一停,一位高大、英武的八路軍,帶上一個騎兵班,第一個進入縣城。他圍著敵核心工事裡裡外外連看數遍,帶著諸多問號在現場尋找答案。他發現,敵人炮樓牆厚2。75米,難怪追擊炮彈打上去,只能砸出一道疤痕。又發現,封鎖我軍進攻正面的七個主要射孔,均呈內八字形,外看射口很小,但裡看卻很大,便於機動。射孔周圍和後面牆壁上,僅有星星點點幾個彈洞,說明我軍並未意識到應集中火力封鎖敵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