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亂叫。
吉普車沿著羊卓雍湖開了一會兒,李永都沒感覺到時間的流逝,吉普車向左一拐,拐進一處湖汊。
“羊卓雍湖的汊口較多,就像珊瑚枝一般,這些湖汊可都是寶貝!”孫海寧嘿嘿笑道。
吉普車彎彎曲曲,沿著湖汊開進去很深,才停靠在一座藏民的小院子外面,院牆使用石塊壘成的,看著很簡陋,不過院門的簷子卻雕畫得很精緻,頗有古風。
這是一對中年夫婦家的院子,男主人叫澤多,女主人叫米瑪,名字也算容易記住,待他們也很客氣。
林東臨打過招呼,坐了會就坐車走了,將孫海寧和李永他們扔在這邊。
孫海寧跟澤多似乎挺熟,兩人的友誼,也是因為魚。
澤多喜歡吃魚,這是藏民中比較罕見。
藏族人的傳統就不怎麼吃魚,雖然說現在風俗有所改變,但是吃魚的人還是不多,澤多就是個異類。
據說孫海寧當年投身水產品的研究,就是因為他比較愛吃。
孫海寧來日喀則考察,第一站就選擇了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的羊卓雍湖,並與澤多結識。
澤多擅長捕魚,捕了魚主要是自己吃,孫海寧則比較會吃,兩人立刻相見恨晚,很快熟絡起來。
李永這次來,用孫海寧他們研究室用的塑膠水箱,裝了一箱雲夢魚苗,還有透過冷庫弄過來兩條冰魚。
到了澤多家,孫海寧就將冰魚取出來,就說要澤多嚐嚐什麼才是真正的魚。
澤多也從水缸裡撈出條一尺多長的大魚,據說叫作“高原裸鯉”。
看樣子,跟鯉魚有很大的差別,就是外形有點像,紡錘形,頭部鈍而圓,不過沒有嘴須,也沒有鱗片,背部呈灰褐色,腹部灰白色,身上還有些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魚鰭呈淡紅色。
“高原裸鯉也叫湟魚,味道鮮美,肉質細嫩,不過跟陶然魚比,還是有些差距,”孫海寧有一陣沒吃上陶然魚,今天興致很高,一邊打理魚,一邊跟李永閒聊。
“西藏的人也開始吃魚了,不過羊卓雍湖是聖湖,裡面的魚雖然多,卻不能正大光明地去捕撈,澤多這個小湖汊可以說是個福地,魚多、味美!”
孫海寧做魚的法子很常見,冰凍的魚沒有鮮魚那麼新鮮,解凍以後,剁下魚頭,從中間剖成兩半,用料酒、薑片、細鹽給醃上。
等到鍋裡的水燒開,再將鋪了一層跺椒的魚頭放進去蒸熟,做的是有名的剁椒魚頭。
另外魚肉切段,先下熱油裡炸熟,炸到外皮金黃,再放辣椒、佐料爆炒。
話說澤多家的生活水準其實挺不錯,這邊雖然就他一戶人家,卻也通了電,據說這邊搞了個戶戶通電的工程,澤多因此而受益。
澤多家裡的電器也不少,廚房裡還有高壓鍋,高原上這玩意用了最方便。
不過澤多並沒有用這些,他殺了一條湟魚,用藏刀挖去內臟,扒掉魚皮,剔了魚骨,剩下的魚肉剁成肉醬。
澤多也會說漢語,雖然挺蹩腳,但是溝通沒有問題。
他一邊剁魚,一邊跟李永閒聊:“這是我們西藏的傳統吃法、很好吃,等會、你就知道。”
“你的妻子、很漂亮,”澤多向李永豎了豎大拇指。
李永也豎了豎大拇指:“你們很熱情,謝謝了!”
“我們西藏人,都很好客!”澤多咧開大嘴笑了笑。
澤多在平底鍋裡放了點酥油打底,將魚肉醬倒進去,加點辣椒粉,在火上熬,最後給熬成了粥狀,濃郁的香氣漸漸從鍋裡飄出來,勾得人食指大動。
米瑪則在一邊用酥油茶和青稞面,攪拌以後,摘成團,然後攤成餅狀。
這玩意在西藏很常見,就是著名的“糌粑”,藏民為了方便攜帶,通常就是團狀,要吃的時候,隨便捏成啥形狀都可以。
米瑪的漢語沒有澤多那麼流利,不過她和寧小雪兩個人似乎也溝通得挺好,米瑪不停向寧小雪微笑,似乎在誇“她”做得也不錯。
寧小雪平常連飯都做不好,不過小姑娘手也挺巧的,包餃子什麼的又快又好看,捏兩隻糌粑,肯定不是問題。
米瑪做好糌粑,卻不招呼李永他們品嚐。
等到澤多這邊弄好了,米瑪用勺子舀一下粥狀的魚肉,包在糌粑裡面,再捏成團狀,才送到李永他們面前。
李永接過來咬了一口,粉粉的,味道很香。
吃到裡面的“魚粥”,跟糌粑混在一起,面香、魚香、酥油香、奶香,還有辣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