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外,還有一種人的方位感及其表述甚為特異,這種人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這種人是詩人。在學校上法文課的時候,有一課是法國詩人普列維爾的一首詩,大略記得:
那一天清晨
在公園的長椅上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長椅在公園
公園在巴黎
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
問路要是問到了這樣一個慣於以GPS方式來表述方位的人,那才叫一個暈。
。。
裸跑為什麼
我一向認為“慢跑”並不是真的跑步,雖然究竟要跑多快才算是真的“跑步”並沒有一個通行的標準。在直接或間接地目睹了眾多“裸跑”事件之後,對於“慢跑”的上述偏見才略微得到了修正。鑑於裸跑的興起,我進而懷疑今後是不是有必要將包括“慢跑”在內的傳統跑步活動重新定義為“穿著衣服跑”。
“裸跑”方興未艾,就連一向守身如玉的同胞,也出現了男的蠢蠢欲脫,女的躍躍欲跑之苗頭。昆明的6名女大學生皇馬訪華期間就已放話出來,要當著英國人貝克漢姆的面開創中國裸跑主義之先河,一展中國版“光豬六壯士”之雌威。對此,昆明市有關方面負責人曾表示“不贊成一些女球迷提出的過激歡迎方式”。在中國的官話裡,“不贊成”有的時候並不表示“反對”,也就是說,在大方向基本正確的前提下,裸跑在性質上可以定性為一種“過激方式”。無論如何,全世界的裸跑愛好者已經和全世界穿著制服的警察抗爭了將近100年。裸跑的目的,就像裸跑者在裸跑開始時露出的內褲那樣花色繁多,有人為了抗議、有人為了藝術、有人為了出名、有人為了搞笑,動機大部分都不很純,就像“慢跑”那樣,屬於“有目的”的跑步。動機不純直接導致了裸跑的說服力不足,最起碼,不如“人為什麼要穿衣服以及人為什麼要穿著衣服奔跑”那麼有說服力——德國分子人類學家Mark Stoneking最近根據一項針對蝨子所作的基因研究指出,在現代人類從非洲移往較冷的歐洲之後沒多久,也就是距今約7萬年前,蝨子和衣服幾乎就同時出現了。
目的各異,直接影響著我們對裸跑作出公正的價值判斷。最純粹,同時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裸跑,乃“為了爭取裸跑的權利”、“為了裸跑而裸跑”或者“不知何故而裸跑”,媒體就是資訊,比如“穿著衣服跑步”的阿甘。經常在足球或網球比賽中出現的通常就是這一類的裸跑者——當然,這些人的動機或許也不純粹,或許他們也有話要說,也有某種世俗的理念要向公眾傳達,只因常常是尚未實施“傳達”之前就被執法者封殺,以致觀眾們永遠不能瞭解他們的真實用心——不過,也正是在這個“展開——禁斷”的節骨眼上,“裸跑”( 包括一切有目的及無目的的裸跑 )這件事情方才得以成立。
我知道人為什麼要跑,我也瞭解奔跑的人為什麼還要分成快跑和慢跑,就是弄不懂人為什麼要裸跑;我知道人為什麼要裸體,我也瞭解要裸體的人為什麼非要當著另一群穿著衣服的人的面裸體,就是不明白裸體的人為什麼要裸奔,而不是裸走?或者裸立?裸坐?穿衣服或不穿衣服,其實都不妨礙“坐如鐘,行如風,站如松,臥如弓”。我曾經作為以下幾種推測:一、裸跑事件多生於歐洲,因天氣寒冷,一個人在室外脫光了之後就非跑不可;其二,因為當眾裸跑十分刺激 ( 穿著得體的人越多,裸跑便越是刺激,越有意義。什麼是“沒意思”的裸跑?想象一下某個天體營里正在舉行的一場沙灘跑步比賽。美國人至今拍不好A片,蓋因始終沒明白這個道理 ),有助於裸跑者於裸跑過程中找到某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功能上,有點像禪宗經常使用的“棒喝”,有助於頓悟,雖然阿基米德是在頓悟了浮體定律以後才展開歷史上那場著名的“澡堂裸跑”的。第三,不管有沒有目的,動機純或不純,裸跑無不以“吸引眼球”為要,打獵也好,賣車也罷,在這個問題,一個移動的物體總是比一個靜止的物體更有吸引力。
直到上一次在電視裡看了“裸跑之王”馬克·羅伯茨在塞維利亞奧林匹克聯盟杯決賽上的演出,終於恍然大悟——他先是穿著一套裁判服施施然走到中圈附近的當值主裁判米歇爾面前並向他出示了一張紅牌,至此,裸跑方告開始,7名警察猛撲過來,羅伯茨立刻甩掉裁判服一氣狂奔——顯而易見,如果你當眾脫光,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必有警察前來制止,為延長有效裸體時間,你必定會以狂奔來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