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會有我希望看到的什麼樣的照片?一個絕對革命了一生、出生入死的老軍人的照片?
奶奶在我對面坐下,開始翻檢。然後抽出一張,小心地遞過來,就在這一刻,昔年婚紗影樓暗房的工作經歷已經使我判斷出這是一張8英寸大小的照片,黑白的。
接過照片,小心地拎著角,瞟一眼正面,覺得過於光滑。我下意識翻看照片背面,這下不由啞然失笑,照片後面的淡色印記是“FUJIFILM”。
奶奶解釋:“是80年代翻拍的,原件在堂叔那裡,也不知道還在不在了?”
我小心地笑:“有點意思……”
作為翻拍件都有些泛黃的這張黑白照片,放大後還算清晰。但是不知道是鏡頭的原因還是相紙或者洗印的問題,照片的某些區域性層次沒能反映出來,不夠很豐富。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很傳神。
照片上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這樣說的原因是這張合影照片的主體有6名軍人(另外一個隱約著府綢的圓頭漢子在照片中右邊活生生地被切下一半身子,他還稍微遮擋了一位軍人)。後景和遠景裡面可以清晰或者隱約地看見一些鋼盔制服和布衣的軍人,他們散落在四野,手裡都有槍。我認出了一支應該是德制mp18吧。能認出這支槍,得感謝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師,他使用小光圈獲得了很大的景深,使得這麼多年後看到這張照片的我能準確地認出這隻抗戰時期異常活躍的德國名槍。
照片中的6位軍人有一名國軍軍官,大約30出頭,表情嚴肅。其餘都是八路軍。實際上,要是在其它任何地方見到這張照片,我無論如何不會判斷這些人是八路軍軍人,因為,這和我想象中英勇的八路軍相去甚遠,不管是直觀的衣著還是隱約流露的氣質。
“那是國民黨的一個團長。”奶奶指著那名國軍軍官解釋說。
照片中最顯眼的人是足足比大家都高出一頭的一個大個子八路軍,不過,我實在覺得他的氣質長相像現在我見過的日本人或者韓國人。
“老師您覺得我堂叔是哪一位?”奶奶帶著淺淺的笑意問道。
我只能搖頭。
“是他。”指著照片:“我堂叔右臉旁有一顆痔,他們都說這個痔有福,他打了那麼多年仗,什麼都沒缺。”
移開手指,仔細看看,似乎奶奶剛才指著的這名軍人臉上真是有一顆痔。他站在六人的最外側,左手搭在著腰間的槍套。景外一隻木棍一樣的棒狀物突兀地橫了一小截在他的胸前。我心中暗想:如果不是攝影師取景的問題,那麼就是這張照片拍攝得很倉促吧。
另外三位八路軍人,其中一位的臉被前面的人遮擋了一半,不過看得出他長得很英悍;另一位挨著奶奶的堂叔,拍著他肩膀;還有一位,他眨了眼,很可惜。
照片的遠景是一片山,峰巒起伏。奶奶帶上花鏡,說:“我堂叔說,這張照片是在山西拍的。你看時間,照片上寫了的。”
是的,像我小時候進相館拍攝的幸福照片一樣,這張翻拍照的右下也有一排白字,我認出了“民國29年夏”,後面還有八個字已經模糊,大約是“XXXXXX留影”這類的。
“老師不奇怪我堂叔和國民黨軍官合影?”老奶奶放下花鏡,喝了一口水。
“呵呵,您把我想得太單純了,奶奶,我大概瞭解一點那段歷史。”我笑:“國民黨打日本人那是中國人都知道的,打得厲害!”
“堂叔說,這張照片有很多故事,但是,他從來不講。”
“哦?也許國共一起在執行什麼任務吧?”我胡亂猜測。
“算了,管他的,不說就不說了,我們猜也猜不出的。”奶奶接過我遞迴的照片:“當年國共合作,一起打過仗,就是戰友。我也當過兵,這道理我明白的。”
是啊,一起打過仗,就是戰友。
下一次合作?還有麼?什麼時候?
血火中的“七橋問題”(3)
回家後,胡亂上網下了幾盤棋,輸贏不管。又放一張碟在影碟機裡面,不知道誰在和誰打。
下午看到的那張照片清晰又模糊地浮現在腦海裡,那些軍人,都有著淡淡的笑。
就這樣,我躺在沙發上昏昏沉沉……
有一個聲音在說話,很慢的語速,很老的聲調,也很清楚,應該是陝西還是山西的口音?但是又夾雜了全中國的方言語調:
你在紙上——隨便畫一個圓吧。
好了,行,不用畫得那麼規整。